單霽翔:重啟宮門

發佈時間: 2018-02-06 09:10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胡俊

◆單霽翔簡介

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研究館員、高級建築師、註冊城市規劃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單霽翔從小在四合院里長大,他説沒想到自己會到“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來工作。四合院裏春夏秋冬季節分明,可以接地氣、望天空。大概起初就像某種移情,慢慢地,了解得越來越多,一草一木,一樓一閣,都與某個歷史瞬間、歷史故事對接,感情就再也無法拔出。

2017年的最後一天,從紫禁城西北角出發,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帶領負責開放管理工作的約700名職工,對故宮開放區域進行了這一年最後一次清場封門檢查。期間,單霽翔被不少遊客認出,爭搶著合影留念。他一如往常,溫和淡然。

隨著閉館音樂響起,遊人漸漸散去,一道道宮門緩緩合上,單霽翔和他的故宮就此為2017畫下一個圓滿的年終句點。

十幾個小時後,迎著2018年的第一輪朝陽,寒風中,這位故宮當家人現身午門,如往常一樣,親自迎接紫禁城新一年的第一批訪客。一個個滿懷新奇的面孔穿梭而過,單霽翔平靜地注視著這一切,眼神堅毅執著。

一墻之隔,兩個世界。墻外是千年曆史打磨的繁華和69年共和國心臟的炫彩,宮內是600年的歷史滄桑和皇家威嚴。

故宮,在他手裏變了模樣

故宮,東方皇家建築巔峰。一條中軸線縱貫。金色琉璃瓦頂下、朱紅高墻內,圈住的是有形的宮闕亭臺,播散的是無形的歷史氤氳。

90多年前,神秘的紫禁城第一次以博物院身份向世界敞開大門。當天到底有多少人來參觀,早就無從考察,只有史料記載,當日閉館後工作人員撿了一大筐觀眾擠丟的鞋。

2012年,單霽翔履新故宮博物院院長時,故宮正深陷泥潭。之前發生的“十重門”讓故宮博物院的聲譽跌至谷底。其時,58歲的單霽翔接下了這塊燙手山芋。

到故宮博物院的前幾個月,單霽翔成了故宮人口中“行走的院長”,他遍訪各個部門,登門求教于院內的老專家學者,走遍了傳説中“紫禁城9999間半的房舍”。

在秘書周高亮的記憶中,每天進宮後和院長匯合,倆人從神武門西邊院長辦公室出發,向西沿著紫禁城紅墻繞一圈,每天這4公里巡查風雨無阻。從小長在北京四合院的單霽翔在這樣的行走中,摸清了世界上最大四合院的現狀。

“不誇張地説,近600年來,只有我和高亮走遍了紫禁城裏所有的房子。”説得輕鬆,單霽翔卻利用這行走的5個月,完成了一篇名為“平安故宮工程”的報告。除了摸清故宮到底有多少間房,如何開展保護工程,《“平安故宮”工程總體方案》中還涉及保護180萬餘件故宮藏品的安全,以及每年約1500萬中外觀眾的安全。

接下來幾年,隨著“平安故宮“工程的穩步推進,紫禁城變了模樣。

600年的故宮也應該有未來。到任之始,單霽翔便堅定一個信念:首先要善待故宮本身,讓這座寶庫得到應有的尊重。

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故宮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為了讓故宮從歷史中走來,再健康地走向未來,鋻於故宮博物院每天參觀人數規模特別龐大的現實情況,為了讓紫禁城的珍寶不至於從早到晚接受參觀,改善疲憊不堪的現況,故宮博物院開始實行每週一全天閉館的“休息”;為了保護歷史資訊,故宮開展了更大規模的修繕和保護工作,使原開放面積只佔總面積30%的故宮通過修繕達到將近80%的開放面積;為了使環境得到綜合整治,所有辦公地點不再佔用古建,同時加強文物建築日常維修,對周邊環境控制以及地下庫房改建,基礎設施改造,世界文化遺産監測,文物藏品防震以及觀眾參觀安全等等。

“一個煙頭也管,一個井蓋也管,一塊墻皮也管。”到故宮後,單霽翔事必躬親。同事們埋怨他管得太細。他輕鬆笑笑:“把一件一件小事做好,就能看出大的變化。”

禁煙、禁垃圾、禁草,拆“違建”,幾年下來,紫禁城變了模樣。

有人評價單霽翔管理故宮的理念為“讓觀眾有尊嚴,讓故宮有尊嚴”。為前者,他做了很多潤物無聲的工作,為後者,單霽翔也整出了大動靜,甚至打破了沿襲多年的外交慣例。

在2013年4月之前,來故宮參觀的外賓都可以乘車直入午門,一直開到參觀地點。但單霽翔早就認為,這個特權應該取消,外賓也應當在故宮門前下車,和所有參觀者一樣步行入內。

法國總統奧朗德來故宮的那天,午門在禮賓車隊抵達時關上了,單霽翔在午門外候著,引導著奧朗德一行步行入內。從這天后,午門再也沒有出現過車隊長驅直入的景象。

單霽翔覺得,這是對故宮這座古老建築的尊重。“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的凡爾賽宮、日本的皇宮今天都是開放單位,但都不允許車輛穿行,這是一個文化尊嚴的問題!”

故宮為普通觀眾打開了越來越多塵封已久的宮門,但面對外賓想要駛入午門的禮賓車,單霽翔卻堅持關上大門。堅持背後的道理非常簡單,“無論你是誰,都該對這些人類文化寶藏保持一顆應有的敬畏心,尊重文物,就是尊重文化本身。”

在單霽翔的堅持下,文物有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尊嚴。

何謂尊嚴?詞典解釋為莊嚴而有威嚴,使人敬畏,獨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或身份。

説是還故宮文物以尊嚴,實際上是將尊嚴拱手奉還給來故宮參觀的觀眾,奉還給那久遠卻依舊萬分厚重的歷史,讓人們更尊重歷史,讓歷史更尊重事實,讓這個世界更加真實可感。

一心守護,敬畏傳承

實現網上售票;曾經深埋在倉庫裏的諸多文物被修復並被搬上展廳;故宮表情包、故宮APP等一系列故宮文化産品的出現……

最近幾年,宮門大開的紫禁城以愈加開放、自信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這種開放帶來的影響,不亞於1925年故宮博物院甫一成立,尋常百姓踏入皇城時造成的衝擊。

總是自稱“故宮看門人”的單霽翔實際更像是這座古老宮殿的守護者。言談間,關於故宮的時間精確到日,文物統計細緻到個位數,不假思索,自然流淌。

“博物館應該是有溫度的。”單霽翔希望那些富有內涵的文物,能被更多人以走心的方式看到,只有這樣,文化的深層價值才能傳播得更遠。

為了讓更多的中國人去了解並喜愛它,單霽翔投入到故宮學院、故宮研究院、故宮知識講堂中。他在向公眾推廣宣傳故宮的同時,不忘將故宮自身打造為文化、學術平臺。故宮研究院下設一室二十所,含研究室、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明清宮廷歷史檔案研究所等,另有故宮博物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研究院涵蓋了器物、書畫、戲曲、法治、歷史、考古、工藝、園林、技法等學術領域。匯集國內外眾多故宮學的專家學者,基於故宮豐富的院藏,開展研究並出版相關成果。

保護文物,傳承文明,對單霽翔來説,更是義不容辭。在他的精心治理之下,故宮一掃原來的管理混亂陰霾,守護文物的匠人們終於可以沉下心來工作。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更是突破了人們對文物的認識維度:文物有溫度和靈魂。

單霽翔從小在四合院里長大,他説沒想到自己會到“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來工作。四合院裏春夏秋冬季節分明,可以接地氣、望天空。大概起初就像某種移情,慢慢地,了解得越來越多,一草一木,一樓一閣,都與某個歷史瞬間、歷史故事對接,感情就再也無法拔出。每早8點,他都要向西沿故宮巡查一圈。“當朝霞滿天的時候,當日落西山的時候,當月亮升起的時候,望著故宮,我心底就漫出一種,靜靜守護故宮的幸福。”

單霽翔帶領著故宮人用心呵護著紫禁城,古殿、綠草、朱墻、黃瓦不動聲色地訴説著改變。在與現代人共生共長的過程中,故宮這個傳統文化的代表符號獲得了全新的生命力,快600歲的紫禁城愈發神采奕奕。

其實,對故宮每一間屋、每一寸土的深情,並不是在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以後才放上心頭的。

單霽翔曾教過中國建築史,故宮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自然是他關注的課題。

“1989年,我兒子5歲。那會兒我的愛人在外國上學,平時由岳父母照看小孩,一到星期天,孩子歸我管。他問上哪兒啊?我説帶你玩去,看皇帝住的地方,就把他帶到故宮。第二個星期天,又帶他去。等到第三個星期天,他已經不怎麼樂意來了。一連5個星期天,我都是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把故宮的很多細節都拍了,仔細研究。”單霽翔説。

上世紀90年代,他擔任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期間,曾主持故宮筒子河保護與整治工作。這一度是新中國成立後規模最大的文物維修整治工程。2001年至2002年,在擔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期間,他主持了“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北京皇城保護規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項目,這些項目與紫禁城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們要把那些恢弘的皇家古建當成一本書去閱讀,而不是當成一個景點去參觀。”單霽翔曾這樣寄語年輕人。

很多時候,單霽翔更像是故宮文化的推介大使,他經常一天要做兩三場演講,向社會傳播故宮文化。在這些演講中,他説得最多的就是,要讓故宮以及文化遺産更有尊嚴。

“故宮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懂得其價值的觀眾之多寡。”單霽翔和其他故宮人正在做的,就是一點一點褪去這座瑰麗輝煌宮殿神秘的面紗,用莊嚴、博大的文化去滋養公眾心靈。

“工作狂”局長

布鞋,單霽翔最醒目的標誌之一。

無論是日常辦公,還是接待國家元首的外事場合,這位故宮博物院院長總是腳蹬一雙黑色方口布鞋。

這並非有意為之的形象設計,而是沿襲了他在國家文物局工作時的舊有習慣。

2002年8月,單霽翔出任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在任期間,他著力推動大遺址保護;歷時10年、全國2600多家文物收藏單位近萬名文博工作者參與的國有館藏珍貴文物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圓滿完成;全國166萬餘件國有館藏珍貴文物告別紙質卡片手寫登錄的時代,實現數字化管理;歷經5年,史上最大規模的文化遺産資源調查匯集工作———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圓滿完成。

成績背後,是單霽翔“工作狂”一般的付出。主政國家文物局的10年間,他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每年半數以上時間都在出差,節假日也在全國各地考察文化遺産,經常被笑指“不是在考古挖掘現場,就是在去現場的路上”。

汶川地震後,單霽翔是第一批奔赴災區的人之一。為了考察羌族碉樓受損情況,單霽翔不聽勸告,一次次鑽進去,哪有裂縫,哪有破損,硬是看了個遍才罷手。當時余震非常厲害,誰也不知道第二場災難會不會降臨。隨行人員在為他擔心的同時,也深深為之感動。

現在網上還能找到一張單霽翔2010年10月底在湖南省老司城遺址的土司王墓前拍的照片。當時老司城遺址剛剛開始挖掘,單霽翔親自到各個遺址保護點去看。無論上山、過橋,他的那雙黑布鞋總是出現在人群前面。

在熟識單霽翔的人眼中,這位國家文物局局長是一個對文物有熱情、有感情並且懂行的領導。為了一處文物的保護,他可以完全不顧自己副部級官員的身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場合,與見到的所有人去談、去溝通。“沒架子”———這是幾乎所有和單霽翔接觸過的人的一致印象。在一眾國務院所屬部委中,他是最有親和力的“一把手”之一,當年國家文物局的新聞發佈會他經常親自出席主持,對記者的提問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在單霽翔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期間,大遺址保護以及在大遺址保護中的規劃先行得到了特別重視。包括西安大明宮遺址、鄭州商城遺址的保護都採用了這一理念。有人認為,在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矛盾越發凸顯的當下,提出和堅持這一保護理念也需要莫大的膽量和勇氣。

單霽翔主政國家文物局的10年,正是全國文保工作面臨前所未有挑戰的嚴峻時期,他的“狂熱”與堅守,同大發展大建設的歷史時期兩相碰撞,這是他的無奈。

對於承載城市記憶的文物,單霽翔情有獨鍾。他曾多次批評一些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忽略文化的種種現象。他説,“一些城市在所謂的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中採取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一片片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座座傳統民居被無情摧毀,由於忽視了文化遺産保護,造成了這些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社區鄰里的解體,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

“以文化戰略的眼光審視文化遺産保護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挑戰。”這句單霽翔常常用來“開導”文物系統人員的話,也是他本人文化情懷的外顯。

“文化遺産屬於我們每個人的記憶,我們作為傳承的一分子,有責任把歷史梳理清楚,把過去和今天告訴未來。”他説。

用提案呵護文化遺産

“政協像是所學校,我在這裡受益良多。”這是全國政協委員單霽翔的由衷之言。三屆,15年,政協二字在他生命中刻下了深刻印記。

在單霽翔的眾多著作中,《用提案呵護文化遺産》一書很是特別。這裡面記錄了幾百位全國政協委員和他一起為文化遺産保護而呼籲、堅守的一個個歷史片段。

關於設立“文化遺産日”、開展全國文物普查、落實地震災後文物搶救保護資金;關於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遺産保護、加強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加強首鋼工業遺産保護;關於南水北調工程中文物保護工程、海峽西岸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大遺址保護工程;關於國家數字博物館建設、中國民族博物館建設、民辦博物館建設;關於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絲綢之路跨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北京傳統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當一件件政協提案經過有關部門共同努力得以落實,單霽翔會十分興奮,這是一名政協委員所能夠得到的最大肯定。

每次提案,單霽翔都要把聯名簽字的格子簽滿才肯提交。他統計了一下,15年來共有近300名全國政協委員、9000多人次為他撰寫的200多件提案給予聯名。

“政協情懷”,當有履行職責“全年無休”的自覺。“不做‘十天委員’,時刻把職責記在心間。”總有老委員這樣諄諄勸勉新委員。

“準備提案應貫穿全年,每年會議結束之時,就是新一年提案的醞釀之日,”委員單霽翔15年始終如是。細想理由無他,只因他自覺作為一名政協委員,理應抱持責任感和使命感,更應常懷盡心、盡力、盡責的拳拳之心。

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文保界的一些有識之士就開始呼籲設立中國的“文化遺産日”,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得以實施。

2005年,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向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提交《關於設立“文化遺産日”的提案》,指出“當前我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面臨著城市化浪潮的巨大挑戰,迫切需要來自各個方面的理解、支援和投入”,直言“設立文化遺産日的時機已經成熟”。

因此,單霽翔在提案中建議,設立我國的“文化遺産日”,在國家層面上對“文化遺産日”作出明確規定。樊錦詩、蘇士澍、舒乙、馮驥才、陳建功……在這份提案上簽下自己名字的委員中不乏文化藝術界的大師級人物。

提案很快經政協提案委員會審核通過,並提交國務院有關部門承辦。然而,提案承辦單位表示,根據國家有關文件精神,應嚴格控制批准設立新的節日、紀念日、活動日。

應該説,這一回應是可以理解的。但單霽翔並未因此擱置這項提議。

第十屆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結束後不久,在一次與文物專家座談時,單霽翔再次提到設立文化遺産日的問題,並得到在座專家的一致贊同。2005年7月19日,鄭孝燮、宿白、謝凝高、黃景略、李伯謙、吳良鏞、舒乙、徐蘋芳、傅熹年、常沙娜、謝辰生等11名學者聯名致信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倡議設立“文化遺産日”。國務院辦公廳很快就組織召開關於設立“文化遺産日”的協調會議,國務院法制辦、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相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就設立“文化遺産日”需要準備的事項進行協調。

2005年12月,《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的通知》發佈,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産日”。中國的“文化遺産日”終於誕生。

雖然單霽翔的社會觀察領域和學術興趣比較廣泛,但是在政協提案中,他要求自己集中精力於文化遺産保護的中心工作以及面臨的重大問題,苛求自己要絕對“執著”和“專一”,每一件都是關於文化遺産保護的提案,表現出對事業的追求和對信仰的忠誠。

單霽翔説,每一件提案的背後都包含著自己的反覆實踐、不斷調研和深入思考,也希望能通過一個個有針對性建議的提出,為我國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産工作建言獻策,為解決問題、推動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政協這個平臺,同樣厚待了盡職盡責的委員單霽翔。

2015年11月19日,在參加全國政協召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保護”雙週協商座談會時,鋻於體制保障、人才培養、材料供應等諸多掣肘,故宮官式古建修繕技藝面臨“人走藝亡”的嚴峻局面,回到“娘家”的單霽翔將故宮古建築修繕遭遇的困境一股腦兒道出。

令單霽翔沒想到的是,俞正聲主席當即表示,將通過全國政協向國務院相關部門反映這個問題。隨即,問題得到了國務院領導,文化部、財政部和人社部等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按特事特辦原則逐項加以落實。半年後,在2016年5月19日全國政協召開的雙週協商座談會上,心懷感恩的單霽翔代表故宮和故宮人向俞正聲主席深深鞠躬致意。

匠人之大者,莫過於以心守護,匠心之大者,莫過於敬畏傳承。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來自天上。禁,是權利,來自於人,也施之於人。城,是這一片連綿殿宇,在大地上的輝煌建設……”電視節目上,單霽翔朗誦了紀錄片《故宮100》某集的解説詞《至大無外》,字句中的雄渾與精氣神,完美詮釋了故宮靈魂。

再過兩年,故宮就要過600歲生日了。單霽翔,這個走遍故宮的人,如今正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把壯美的故宮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作為故宮的守護者,單霽翔希望的是不僅把尊嚴和體面還給故宮,更要將文化之根傳遞下去。這,是一種平凡中的堅守,是一種喧囂中的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