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承業: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責任

發佈時間: 2018-01-16 10:54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張正朋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責任。”這是“兩彈一星”功臣袁承業生前經常講的話,也是他的行為準則。1月9日晚,著名有機化學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袁承業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4歲。

1208215176l8

  赤子之心

袁承業1924年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市小越鎮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袁開基早年留學美國,是化學博士。袁承業子承父業,自小喜歡化學,並最終選擇了化學研究的人生之路。

從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中國藥科大學前身)畢業後,袁承業在上海人民制藥一廠任技術員。1951年5月,袁承業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産黨,6月被調入上海磺胺藥廠籌備處工作,7月中旬赴蘇聯留學。

在蘇聯,語言不通,袁承業突擊學俄語,最多每天學7個小時。在莫斯科全蘇藥物化學研究所學習期間,袁承業基本上每天最後一個離開實驗室。四年後,袁承業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論文答辯,取得科學副博士學位(蘇聯學制)。

袁承業1955年學成歸國,被安排在化工部當管理幹部,然而,他鍾愛化學研究,希望能在科研一線工作。幾經努力,1956年秋袁承業從化工部調到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這次工作調動是袁承業人生的轉捩點。

改變研究方向

多肽合成、電離輻射化學防護藥物、防毒浸漬劑……袁承業在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進展。隨後,國家安排的一項更重要、更艱巨的任務落在了袁承業肩上。

1959年下半年,“兩彈一星”等國防任務有急切需要,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承擔了核燃料萃取劑研究任務。“國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責任。”強烈的理想信念打消了袁承業對改行的疑慮,他決心自力更生為我國原子彈的研製貢獻力量。

急國家之所急,參與任務的科研人員,晝夜工作。袁承業曾組織研究人員一起去東北偏僻的礦山,在現場做萃取實驗。

經過一年多努力,袁承業帶領研究組勝利完成了核燃料萃取劑的研究任務,成功研製出一系列關鍵萃取劑。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後來評價:六十年代初,提取鈾用的萃取劑研究,在當時是對國防建設起關鍵作用的。沒有它就提不出鈾。

承擔核燃料萃取劑研究任務是袁承業研究方向的一次關鍵性改變,也是他人生旅途中的又一個重大轉折。此後,袁承業組織社會調查,根據國家建設需要,自選研究課題,開展了軍轉民用的萃取劑研究。

“立足基礎,著眼應用”是袁承業始終堅持的原則。袁承業和他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幾百個化合物的合成和萃取實驗,找到了一系列性能良好、品種齊全的萃取劑,其中有11個品種實現了工業生産。

科研永不止步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研究純粹的、經典的、單一學科的課題已經很少了,大多數被多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學科所取代。”袁承業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説。

言行合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創新實踐。袁承業帶領學生開展具生物活性有機磷化合物的新研究。他在九旬高齡時,還關心著釷基熔鹽堆鹽湖戰略資源及鋰同位素萃取分離等國家重大項目的研究,併為此向中國科學院提交《院士諮詢報告》。

袁承業還有一個身份——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導師,他先後培養了40多位研究生。袁承業把研究生的培養看作自己科學研究生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堅持“研究生注重的是培養,不是當勞動力使用”和“研究生的培養不能只靠導師,還要靠導師研究團隊的集體智慧”。

90屆博士生王國洪是袁承業的得意門生,袁承業在王國洪畢業後推薦他赴美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王國洪在家鄉江蘇常州建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用所學的知識回報家鄉。

“袁先生不僅關心我的學業,還關心我的個人大事,我結婚的時候,袁先生在他家裏給我舉辦婚禮,我在袁先生這裡,從做人到做研究都學到很多東西,這些東西不僅自己受用,我還用來教育我的雙胞胎女兒。”王國洪説。

“作為科學家,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應該問問自己,我這一輩子為國家做了哪些有用的貢獻。”袁承業常用保爾·柯察金的話來要求自己和激勵年輕人。這句話是對他一生最好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