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1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82歲的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89歲的國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侯雲德,共同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資料圖為王澤山院士在實驗室。
資料圖為2006年8月侯雲德院士在禽流感國際會議上。
他們的成就極為卓著
自2000年設立以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就受到了多方關注。2003年發佈施行《國務院關於修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決定》中規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下列科學技術工作者:(一)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二)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産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
縱觀歷年來獲獎的29位科學家獲獎。他們無一不是在科技領域成就極為卓著、貢獻極為巨大。
為什麼今年獲獎的是這兩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讓我們來看看王澤山和侯雲德幾十年來所取得的成就。
王澤山生於1935年,是吉林省吉林市人,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火炸藥專業。他是中國著名火炸藥學家,發射裝藥理論體系的奠基人,火炸藥資源化治理軍民融合道路的開拓者,系列原創技術的發明人。他曾于1993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又于1996年和2017年兩次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自稱為“80後”的他頭腦靈活、精力充沛,現在依然奮戰在國防科研事業第一線。
侯雲德生於1929年,是江蘇省常州市人,1955年畢業于同濟大學醫學院七年制,1962年被原蘇聯醫學科學院破格授予醫學博士學位。回到祖國後,他歷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等職。侯雲德是中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産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他從事科研工作60餘年間,曾率先研發出中國首個基因工程藥物——重組人干擾素α1b,應用於上千萬名患者的臨床治療;他率領團隊成功應對近十年來國內外發生的多次重大傳染病疫情,包括2009年中國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應對和科技攻關。
每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獎者有5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而兩位新科得主均表示,要把獎金用於科學研究。
王澤山説:“把獎金用於團隊建設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成績都是大家幹出來的。”他計劃使用這筆獎金設立“青年成長基金”,鼓勵更多年輕學子投身科研事業。
回顧歷年來的獲獎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每年評審一次,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年來獲獎的29位傑出科學家都有誰?
圖片來源:新華網
資料來源:科技部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2017年度授獎情況
當然,除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外,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其他獎項也備受矚目。
在2017年8月25日舉行的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會議上,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主任委員、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要充分利用每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工作會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機會,做好科技獎勵特別是改革亮點的宣傳,引導科技界充分認同國家科技獎勵變革,讓廣大科技工作者做好應變準備,以此進一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創造性,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此次,經學科專業評審組、評審委員會和獎勵委員會三級評審,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1個項目和9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5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0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21項(含創新團隊),二等獎146項。7名外籍科學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按照有關規定,從2017年起,每年三大獎的授獎總數由以前的不超過400項,改為不超過300項,競爭更加激烈;同時,今年的評選也堪稱“史上最嚴、最透明”。
可以説,2017年度獲獎的成果既有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項目,也有致力於改善民生的科技創新,具有幾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服務國家戰略,彰顯中國力量。
二是基礎研究重大成果持續産出,徹底改變了一等獎連續空缺的局面。
三是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再攀高峰。
四是助推人民生産生活改善和産業轉型升級。
五是中西部地區呈現新亮點。
六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
來源:科技部、新華網、中國新聞網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