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黃河”沙龍西寧召開:下個70年咋把黃河的事辦得更好?

發佈時間: 2017-08-28 13:4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江玲 | 責任編輯: 江玲

中國網 記者 江玲  西寧 北京 報道

8月16日,“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對話黃河”議庫系列沙龍第5期(議庫沙龍總第8期)在西寧舉行。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主席提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在本次“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臨近尾聲的沙龍上,與會代表圍繞“下一個70年怎樣把黃河的事情辦得更好?”的主題,從基層調研情況,從頂層研究問題,提出了不少寶貴建議。(下載《議庫》APP,或通過一直播“議庫”賬號,可觀看直播)。 


頂層看:黃河治理下一個70年面臨啥大問題?

受邀參加沙龍的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光謙認為,黃河保護和治理中,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決口等幾個“老問題”差不多已經解決。但未來70年,黃河治理將面臨新的三大問題:一是黃河缺水,二是黃河下游灘地治理問題,三是全球溫度升高降雨量增多但黃河徑流量卻減少。這給新時期的黃河治理提出新的挑戰。


如何破黃河解缺水問題,委員們呼籲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儘快開工,王光謙也介紹了正在試驗“天河工程”,希望通過科學分析大氣中存在的水汽分佈與輸送格局,進而採取人工干預,從天上“調水”到黃河流域等乾旱地區。

一路跟隨“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開展科普講解的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規劃院總工程師張新海介紹,在2013年國務院批復的《黃河流域綜合規劃》中,對黃河治理面臨的問題有幾個基本的判斷:

一是黃河防洪防淩形勢依然嚴峻,二是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銳,三是水土流失防治任務依然艱巨,四是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五是水沙調控體系不完善,六是流域綜合管理相對薄弱。張新海也贊同王光謙的觀點:黃河水資源短缺將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厲害,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層走:生態保護要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

“一路走來,我寫了四個提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作協會員王樹理隨“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一路走一路調研,一方面宣講黃河見聞,一方面將調研發現的問題和意見建議,形成提案初稿,通過中國網《議庫》發佈並向網友們徵集意見。王樹理特別呼籲重視治理荒漠化、治理沙漠,“像治理空氣污染一樣要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形成全民共識。”王樹理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更高層面儘快召開第四次治沙大會。


地處中國幾大河流的源頭,青海省對生態的保護極端重視,但也面臨一些問題。在青海省政協委員、青海省科技廳副廳長蘇海紅看來,青海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協調好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之間的關係。蘇海紅建議:儘快建立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

蘇海紅説,保護好三江源讓“一江清水向東流”,成本非常高,希望國家儘快建立流域補償機制,用於源頭生態保護。在黃河源頭保持持續穩定不斷流、不缺水的同時,國家層面需要建立産業培育機制,帶動整個黃河流域脫貧。蘇海紅説,雖然目前已經形成黃河經濟帶,並做了初步規劃,但尚未形成像長江經濟帶一樣的完整規劃。建議儘快從國家層面建立黃河經濟帶的架構和中遠期規劃,形成可持續的、綠色的、生態的經濟帶。

歷史上,三江源區曾是野生動物種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區,被稱為生態“處女地”。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三江源區生態環境變得脆弱,已直接威脅到了長江、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

2016年6月建立,國家在此試點建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並在今年的7月2日出臺了《三江源國家公園(試行)條例》,希望確保三江源各項管理與保護工作有法可依。

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情況現在到底怎麼樣,牽動著各方面的心。


2016年11月22-25日,青海省政協委員卡則加跟隨省政協主席仁青加帶領的調研組,先後赴玉樹治多、曲麻萊、果洛瑪多等三江源核心區域,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了專題調研。通過多層面的座談交流和實地調研,他發現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卡則加在沙龍上建議,應積極調動當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把群眾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依靠群眾力量,全面持久地開展生態保護工作。卡則加提議安排給每戶的公益性崗位即管護員待遇應逐年增長,園內園外待遇標準應平等。可以把高校畢業生就業與生態保護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每年特招一批大中專畢業生積極參與到生態區保護工作中,讓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高校畢業生成為三江源生態保護的主力軍。

卡則加還説,對生態移民問題應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一方面要兼顧民生問題,另一方面要遵循自然規律,全面實行禁牧是否更加有利於三江源的生態修復需要進一步科學地考證。

1  2  >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