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政協文史委主任祝寶鐘提出,“中國人不知道黃河是不應該的”。祝寶鐘直指一些國人的民族精神“缺鈣”。他表示,在延安討論黃河精神的傳承和發揚,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黃河文化和延安精神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因此,他建議,對黃河沿岸的文化遺産、精神遺産要進行深度整理、挖掘、保護和傳承。祝寶鐘提到了黃河船工哨子、大禹治水的傳説、安塞腰鼓、陜州地坑院等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他認為,有必要由國家有關部門牽頭,沿黃各省市分段申報文化遺産,“這樣文化就像項鍊一樣帶在黃河母親的脖子上。”
祝寶鐘還著重建議,要對治黃的史料進行搶救性歸納整理,要把治黃史料記錄下來,宣傳出去。因為很多年輕人在這方面的知識非常貧乏,可能會誤信謠言。“只有讓青少年知道歷史事實是什麼樣的,才能讓他們知黃河、愛黃河、衛黃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作協會員王樹理也同意祝寶鐘“黃河沿岸分段申遺”的觀點。他説:“以前是‘兄妹開荒’、現在是‘兄妹栽樹’,但這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正確選擇。不能在反思問題的時候給歷史潑臟水……如果沒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就是一句空話。”王樹理認為,延安精神“暗合”了黃河沸騰咆哮、勇往直前的精神。紅軍排除萬難,在延安建立革命根據地,我們的年輕人應當熟悉這段歷史,要加強黃河文化和延安文化的教育和傳承,要把母親河的故事寫入中小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