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延安7月11日訊(記者王靜 秦金月 實習生 張樾)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的“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第9站來到了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活動嘉賓參觀了南泥灣大生産展覽館。
在“對話河長”環節,陜西省延安市市委常委、寶塔區黨委書記劉景堂接受專訪,介紹了黃河的支流雲岩河的保護和治理情況,以及“河長制”在當地的落實情況。以下是專訪的詳細內容。
陜西省延安市市委常委、寶塔區黨委書記劉景堂(左)接受中國網專訪
中國網:雲岩河作為黃河的支流,多年來養育了延安的人民,請談一談雲岩河對延安的重要意義。
劉景堂:雲岩河發源於延安市寶塔區嶗山山脈,經過寶塔區和宜川的兩個縣四個鄉鎮,是黃河一級支流。雲岩河兩岸的人民靠著雲岩河這個母親河的滋養,從過去的貧窮落後,變成現在的繁榮富裕的地方。延安時期,雲岩河區域是一個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自從八路軍進南泥灣之後,通過軍民大生産活動,變為一個到處是良田,處處見牛羊的陜北好江南。
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靠著母親河的滋養,南泥灣流域178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百姓越來越富裕。更重要的是,通過南泥灣這個地方的大生産和多年的發展,南泥灣傳承和締造了偉大的原始的延安精神,叫做南泥灣精神,所以説南泥灣精神鼓勵和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延安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鬥。
雲岩河流域目前遍地良田,山上鬱鬱蔥蔥,河流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生態治理保護得非常好。生態環境變好,是政府和百姓共同努力保護這條母親河所取得的成果。
中國網:你作為延安市市委常委、寶塔區黨委書記,你對於當前雲岩河的保護和治理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有什麼看法?
劉景堂:保護雲岩河,這是延安加快生産建設,保護美好環境的重要工作任務,也是延安市委市政府貫徹省市的要求,全面落實河長制的管理辦法。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的總河長、市長副總河長,市縣鄉村各級都落實了管理責任制,目前河道管理、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程都在有序地推進著。
雲岩河作為黃河一級支流,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4條,分別是松樹林川、岳家屯溝、九龍泉川、固縣川,沿岸鄉鎮段為20年一遇防洪標準。
目前,在雲岩河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我們仍然面臨不少的困難和挑戰。一是堤防體系不健全,現有堤防僅20.63公里。二是河道岸線未確權,監管難度大,執法不到位。三是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較少,沒有實現雨污分流。四是河道管理方式落後,缺少必要的電子眼監控系統和資訊化管理平臺。五是缺少水質監測站點,無法實現流域內水質監控全覆蓋。在對待河流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問題上,我們決不含糊。
下一步,我們將抓住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延河景觀廊道建設、延河綜合治理修復和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等重大生態、水利項目建設機遇,系統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切實落實好五項具體措施,推動河流生態環境實現根本改觀。
一是實施截污治污工程。結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加快城鄉人口聚居區域污水管網和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集中開展河道及其兩岸生活、工業和建築垃圾清理活動,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二是抓好試點示範工程。按照“契約化管理、市場化運營”的思路,邀請中省一流智庫編制生活污水與垃圾處理方案,先行在延河、雲岩河開展試點,逐步在全區複製推廣。三是開展河道確權登記。儘快啟動河道劃界定標工作,年底完成主要河流水域治理方案編制、岸線管護規劃,河流水域岸線登記、確權。四是完成“一河一策” 編制。加快工作進度,年底完成14條主要河流“一河一策”治理方案編制工作。五是加大涉水違法案件查處力度。持續組織開展河道“五亂”專項執法活動,堅決查處對污染嚴重、影響行洪暢通、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涉水違法事件。
中國網:有一本書叫《雲岩河的歌》,著重講述了北京知青插隊的故事,可以請您就此談幾點感受嗎?
劉景堂:這本書反映的是當年知青的一些回憶性文章和當年北京知青在這裡生産生活勞動的一些記錄性片段,尤其是他們當年積極參與當地的生産發展,促進生活改善這方面的內容,都有記錄。
我沒有把它全部地認真區分,但是大的情況還是知道一些。
1969年元月份,大約有近三萬北京知青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到了陜北延安。在雲岩河流域,大約住了一千一百多名北京知青。他們在這裡留下了好多可歌可泣、值得讓人回味和記憶的東西,尤其是他們和當地老百姓水乳交融的真情實感,到現在,老百姓都唸唸不忘。我們説這是對陜北文化是一個大的創造,北京知青到這裡來,對這片土地的人們的生産生活特別是文化引領是非常大的,所以説北京知青雖然回去了,但是和當地老百姓這種好的友誼交流源遠流長,他們經常通過書信、網路聯繫,甚至有的知青還回到延安,來看望鄉親們。
北京知青到這裡接受了貧下中農再教育,參加生産勞動、參加社會發展,這片土地培養了他們,為他們以後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打下了基礎。
當然我覺得最主要的是,絕大多數的北京知青通過這裡的鍛鍊堅定了理想信念,培養了艱苦樸素,敢於擔當、熱衷奉獻的精神,我覺得他們真正成為延安精神的傳承人。
更多精彩內容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