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黃河哺育著中華民族,流淌著中國文化,承載著中國夢。
黃河問題歷來受黨和人民高度重視,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治黃70多年,母親河惠及億萬人民,未有一次大決堤。2017年7月起,在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夕,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多家單位,發起“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歷史上首次全程直播報道哺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中國網政協頻道編發系列政協委員提案,看他們為保護黃河説了啥。
本期編發全國政協委員董恒宇《關於對內蒙古河套灌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予以繼續立項的提案》,以下是提案全文。
黃河流域後套灌區位於內蒙古西部,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區,也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素有“塞外糧倉”美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油、糖和果蔬生産基地,是農業部確定的國家優質小麥和優勢玉米主産區,灌區所涉5個旗縣被列為國家重點産糧大縣,灌區的全部耕地獲得自治區無公害農産品産地認證,並符合綠色食品産地環境品質標準。
河套灌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北部邊疆發展和維護邊疆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進入新的時期,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要努力打造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加工輸出基地,為河套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務,必須探索新的農業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通過調研論證,認為切入點就在於將河套灌區1058萬畝耕地加以改造,使其成為高産穩産田,提高土地的綜合産能,實現河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為節約黃河水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的貢獻。
關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繼續立項的建議:
巴彥淖爾市現有耕地面積1058萬畝,500萬畝中低産田改造項目(其中2015—2017年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後,還有500萬畝耕地仍需要配套開發。由於過去財政資金投入少,項目建設標準低,很多工程年久失修,嚴重老化,基本功能喪失,與高標準農田差距很大,也迫切需要進一步改造。另外,在未進行農田改造開發的地區,還有一部分貧困人口,其主要致貧原因是農田基礎設施薄弱、耕地品質不高,産出效益低,亟待進行綜合開發和高標準建設,加快脫貧致富步伐。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後老化嚴重的地區,當地群眾還面臨返貧和鞏固脫貧成果的問題。因此,繼續實施河套灌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是加快北部邊疆發展,維護邊疆穩定的需要,是推進扶貧工作,鞏固脫貧成果,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
鋻於此,建議在河套灌區500萬畝中低産田改造項目(2015-2017年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到2017年全部實施完成後,國家和內蒙古將每年實施5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予以保留、繼續立項,在2017年以後將剩餘500多萬畝耕地全部配套開發,建設成為高標準農田,使這一利國利民的好項目繼續實施下去,把河套灌區打造成為國家糧食生産核心區,繼續發揮國家“塞外糧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