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黃河哺育著中華民族,流淌著中國文化,承載著中國夢。
黃河問題歷來受黨和人民高度重視,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治黃70多年,母親河惠及億萬人民,未有一次大決堤。2017年7月起,在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夕,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多家單位,發起“保護黃河萬里直播行動”,歷史上首次全程直播報道哺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中國網政協頻道編發系列政協委員提案,看他們為保護黃河説了啥。
本期編發全國政協委員劉滇生關於支援山西實施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的提案,以下是提案全文。
劉滇生 資料圖
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境內縱貫南北的最大河流,流域面積39471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4,地處山西腹地,東控太行,西接呂梁,縱貫山西南北,流經太原、臨汾兩大盆地。流域內自然資源豐富,生産條件得天獨厚,人口和地區生産總值分別佔全省的38.5%、43%,是山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稱為山西的“母親河”。
歷史上的汾河水量充沛,可行舟通航,曾有“泛舟之役”“萬筏下汾河”的盛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山西省大量開展梯田建設,減少了形成徑流的水資源,使不少河流成為汛期才有水的季節性河流。上世紀80年代之後,隨著流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量的持續增加,汾河流域地下水位逐步下降,地表徑流量不斷減少,水域面積嚴重萎縮,植被減少退化、水土流失加重,生態不斷惡化,乾涸的河道更成為農村垃圾的堆放點,加劇了河流水質污染,成為山西經濟社會發展之“痛”。
從本世紀開始,山西省相繼實施了汾河上游81公里河道治理、汾河下游防洪工程。從2008年開始,山西省又啟動實施了汾河清水復流工程,實現了汾河干流全年不斷流,流域地下水位止降回升,2012年,水利部又支援山西省將汾河作為重要支流,對汾河100多公里河道進行了治理,基本達到了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從2009年至2013年5年間,汾河流入黃河的水量逐年加大。但流域生態環境與歷史時期相比,仍未得到根本性好轉,流域自身“造血”産流功能還沒有恢復。
為此,2014年以來,山西省從省內經濟總量最大、人口集聚最多、生態環境最弱的汾河流域入手,編制完成了《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該規劃初步總投資預算1312億元,力爭通過5年建設,10年自然修復,共計15年左右的努力,構建山西“兩山兩盆一河”協調發展格局,在流域內重現山水相依、林泉相伴、河湖相映、溪水長流、湖光山色的田園風光,使汾河水系重現河暢泉涌、碧波盪漾、魚鳥翱翔的大河風光,將汾河建設成為三晉腹地植被蔥郁、水流清澈的“生態長廊”、適宜人類生活的“宜居長廊”和經濟發展的“富民長廊”。將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列為“十三五”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標誌性工程,
水利部對山西省實施汾河流域生態修復也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全力支援。陳雷部長明確批示:“汾河流域生態修復符合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突出了山西汾河流域的特色,注重綜合治理和多措並舉,相關司局要給予關注和支援”。水利部有關司局、黃委會、水規總院等都對規劃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2015年11月初,水利部安排水規總院組織對山西省編制的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進行了審查。目前,水規總院已完成復核,審查意見已報水利部待批。
長期以來,山西在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能源支撐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為從根本上解決山西水資源短缺的省情水情,徹底改變山西的水生態狀況,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將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列入國家“十三五”水利專項規劃,並在政策、技術和資金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