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心一號”吸泥船誕生

發佈時間: 2017-06-27 09:44:19 | 來源: 黃河報·黃河網 | 作者: 崔慧聰 | 責任編輯: 王靜

圖片記錄下的是黃河上第一隻簡易機動自航式鋼板吸泥船“紅心一號”下水時的場景,它的誕生開闢了黃河下游現代機械放淤固堤的新紀元。

作為一項治河措施,放淤固堤産生於明代。新中國成立以後,黃河下游修防職工對放淤固堤進行了反覆探索,一步步掌握了規律。

在1969年之前,放淤固堤屬於自流放淤階段。1970年2月,在前期不斷試驗的基礎上,齊河修防段成立造船組,拉開試製吸泥船的序幕。他們在南坦險工的空地上挖土平坑,壘石築墻,隨著一間簡易廠房的“拔地而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造船事業在母親河畔鋪展開來。

對常年與河水、石頭打交道的黃河職工來説,研製吸泥船並非易事。

當時在齊河修防段下放勞動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工務處處長田浮萍同職工們一道,憑著僅有的一部電焊機、兩個氧氣瓶和幾把大錘,大膽鑽研,修舊利廢,用“一顆紅心兩隻手,自力更生樣樣有”的雄心壯志,憧憬著心中吸泥船的樣子。

沒有船臺,他們就在南坦黃河壩頭上墊起方木當船臺;沒有壓平機,他們就拼上滿身的力氣,揮舞著十幾磅的大錘將鋼板一點點砸平;沒有起重設備,他們就赤膊上陣、肩扛人抬,衣服刮破了、手腳撞破了,卻始終不肯放棄;沒有圓鋼加工設備,他們就平地起爐,冒著上百度的高溫將灼燒後的圓鋼反覆錘砸,歷時5個晝夜、往返上百次將圓鋼加工成型;沒有專職電焊工,他們就自己拿起焊把子一遍遍摸索,火苗烤,火星燒,終將船體“縫”得嚴嚴實實……

寒去暑來。壩頭上,鐵錘聲、電焊聲、吆喝聲不絕於耳,似乎在訴説治黃人的艱辛,又好像昭示一個嶄新的治黃時代到來。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同年7月,黃河上第一隻簡易機動自航式鋼板吸泥船建成,9月,在齊河南坦下水試運轉成功,翌年正式投産。

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這項簡單而實用的技術成果如春風般吹遍大河上下,以燎原之勢在魯豫大地掀起了機械淤背固堤的熱潮。

1974年,製造吸泥船淤背固堤成為黃河下游近期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並被列入國家計劃。

1978年,機淤固堤技術捧回全國科學大會獎。

再後來,機淤固堤技術日臻完善成熟,吸泥船的含沙量由最初的幾十千克提高到如今的幾百千克,輸沙距離更是從原來的幾百米延長至數十千米,它所帶來的改良土地、灌溉農田、節省財力的多重效益讓魯豫大地再次煥發勃勃生機。

在人民治黃走過整整70個年頭的今天,“紅心一號”吸泥船也歷經了46年的風雨洗禮,當年造船的場地早已不復存在,但它留下的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力量依然熠熠閃光,激勵著代代治黃人鏗鏘前行;它帶來的河道減淤、加固堤防的重大成果仍然影響深遠,夯實母親河的銅墻鐵壁,守護母親河歲歲安瀾!(崔慧聰)(本文配圖由德州河務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