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千米不長,卻是清水溝的長度;四十年匆匆,卻成為人民治黃史上的奇跡。清水溝,這條雨水、海潮沖刷出來的小水溝,長期承擔了黃河安瀾穩定入海的重任,見證了一代代黃河人不懈的探索和付出……
1976年黃河人工改道羅家屋子截流處,現建有崔莊控導工程,為清水溝流路河道整治重要工程之一。圖片由利津河務局提供
緊迫:十年一劫
黃河的不羈一次次刺痛著這片新淤地。
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之後棄徐淮故道北徙,再次從山東利津入海。此後,桀驁不馴的它便在黃河河口地區任意行走,塑造了廣袤富饒的黃河三角洲。
然而,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在帶給黃河口地區巨大福利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製造著“煩惱”。“一石水而六斗沙”的黃河把入海口塑造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強烈堆積性河口。黃河恣意淤積、延伸、擺動、改道,信馬由韁,狂放不羈。1855年至1946年,黃河入海行水80多年間,尾閭決口、擺動、改道竟達50次之多,其中黃河河口擺動幅度大的改道就有6次。可以説,黃河在河口地區基本上是三年兩決口,十年一改道。“大孤島,人煙少,年年洪水攆著跑。人過不停步,鳥來不搭巢。”這就是昔日黃河三角洲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是小水三河並行、大水漫流橫溢的黃河入海流路。1953年,墾利縣經上級批准在小口子村附近人工挑挖引河,使三河歸一、黃河改道神仙溝。黃河人從此走上了數十年的探尋黃河入海流路的艱難歷程。1963年,黃河入海口處的小沙汊河卡冰阻水,洪水圍困當時的墾利縣機關駐地孤島。在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山東省委現場決定:在羅家屋子爆破民壩分水,黃河入海北走刁口河。然而,毫無準備、臨危受命的刁口河河道在大水過後竟出現了5河並流的現象,河道改道跡象明顯……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黃河十年一改道、流路不穩定的特性不僅造成河患頻發,威脅人民的生命和財産安全,而且它還束縛著黃河三角洲國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地底蘊藏量豐富的石油資源的開採。
1961年4月16日,華八井的油花,吹響了十幾萬鐵軍鋼馬會戰華北的號角!那隆隆的鑽機聲,喚醒了這片沉睡的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與無拘無束的黃河尾閭展開了持久對峙的石油人喊出了“手牽黃河跟我走,叫你咋走你咋走”的豪言壯語,而黃河人卻心藏隱憂——
1964年7月30日,勝利油田遭遇開發以來的黃河最大洪水,利津站洪峰流量8650立方米每秒,地處黃河灘區的油井,在一片汪洋中全部停産;
1975年10月,利津站洪峰流量6500立方米每秒,河口河段堤防、民壩險情迭出,防不勝防,羅家屋子水位超過1958年特大洪水時最高水位0.57米!油井再次停産。
……
勝利油田年年告急。在勝利油田開發、黃河三角洲建設、東營市規劃定位、嚴峻的防洪形勢等各種矛盾交織下,穩定黃河口入海流路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探索:九年之役
20世紀60年代末,一次失誤的防洪預報,竟為找到黃河入海流路頻繁擺動的癥結、使黃河清水溝流路穩走四十年創造了契機。
1967年8月,當黃河洪峰以697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向河口地區逼近時,經驗豐富的黃河人卻出現了兩次汛中水位推估失誤。黃河水位的一反常態,令黃河人百思不得其解。10月中旬,一支由北京水利科學院、黃河水利委員會、濟南軍區、山東河務局等單位組成的河口查勘隊伍,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河口勘察。
經過一個月的風餐露宿、舍命苦幹,一個艱難的局面擺在了決策者的面前——刁口河流路,河口已向大海延伸27千米,河道平均淤高3.5米,改道的跡象已很明顯。此時,勝利油田正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如果像往常一樣任黃河自由改道,勢必對油田生産造成嚴重衝擊。
巨大的責任,促使黃河人在總結前兩次人工干預改道的基礎上,提出了人工主動改道的設想。為找出一條理想的入海流路,凡涉及的縣、農場、林場以及油田分管生産的領導經過激烈討論和反覆斟酌,最終選定離海近、影響範圍小的清水溝作為新的入海流路。
河口疏浚中打通攔門沙
1967年12月,一份傾注了黃河人心血的《關於黃河河口地區查勘情況和近期治理意見的報告》出臺,山東省、黃委、山東河務局、惠民地區組團赴京彙報,爭取到了黃河口治理史上第一個中央建議地方項目。
1968年春,在黃河入海口茫茫荒原上,來自11個縣51000多名民工人抬肩抗、挑泥築壩,勝利油田等單位支援的300多臺機械各顯其能,展開了河口治理史上第一次大會戰。開挖引河、加培南大堤、新修防洪堤……累計完成土方693萬立方米。
改道截流祝捷授獎大會場景 張仲良 攝
1969春天,大河截流的時機成熟。當各種準備就緒時,卻傳來了東方紅(大孤島)地區打出了石油的消息。勝利油田以該地區油質好、産量高等8條理由要求延緩黃河改道清水溝時間。黃河人為了國家的利益做出了無奈的選擇,改道清水溝受阻。
1975年汛期,西河口呈現近10米的高水位,改道清水溝進程加速。1976年5月3日,國務院同意改道清水溝建議。大河上下發揚“團結治水,局部服從整體”的精神,統一指揮,緊密配合,于1976年5月21日在羅家屋子成功截流。
經過長達9年的準備和等待,滾滾黃河終於按照人的意願從清水溝注入渤海,讓“手牽黃河跟我走”從一句縹緲口號變成了錚錚現實。黃河入海口任意擺動的歷史得以改寫,油田會戰、海港建設、河口地區開發有序進行。黃河河口,終於有了“家”的感覺。
守望:四十不惑
曾有專家斷言:清水溝流路行水最多能維持9~12年。説白了,還是那個十年一改道的規律。黃河沒有一條穩定的入海流路,那改革的春風,千載難逢的機遇如何催生黃河三角洲的發展?
現實沒有留給我們喘息的機會——
1982年7月,黃河水攔腰切斷孤島通向齊魯石化的河底輸油管線,致使400多口油井全部關閉;
1987年冬,黃河淩汛漫灘,孤東油田被淹,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
清水溝流路行水11年,入海流路出現了主道不暢、六汊並行、尾閭擺動的徵兆……
危情就是命令!
1988年,“市府出政策,油田出資金,河務部門出方案”的三家聯合治河方針出臺。隨後,黃河口疏浚治理前線指揮部成立,在黃委和山東河務局的支援下,“截支強幹,工程導流,疏浚破門,巧用潮汐,定向入海”的河口治理方案成熟並付諸實踐。自此,長達5年的河口疏浚實驗開始,一大批年輕的黃河工程技術人員,為黃河有一條穩定的入海流路,走上了艱苦卓絕的探索之途。
黃河職工在清七斷面處堵截河汊 崔光 攝
任何的描述在事實面前都顯蒼白——1988年至1993年,先後截堵支流汊溝80多條,延長加高北岸大堤14.4千米,修做導流堤53千米,修建控導護灘工程3處,險工3處,清除河道障礙20平方千米,累計完成土方1449萬立方米,石方10.69萬立方米……治理當年,黃河連續8次洪峰,一次比一次兇猛,但河口的水位卻一次比一次下降。疏浚治河的成功,掀開了穩定入海流路的新篇章。
河口治理,也時時牽動著中南海。國家決策層的關注催生了河口治理一期工程的立項與實施。一期工程總投資為3.64億元,主要實施了北大堤沿六號路延長及孤東油田南圍堤加高加固和險工新建、南防洪堤加高加固及延長、清7以上河道整治、險工建設等。從規劃到驗收,一期治理工程歷經了17個春秋。河口防洪體系初見端倪,堤防加固抬高與險工建設使防禦洪水的能力由原來的64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0000立方米每秒。
1989年10月6日,800噸拖船通過治理後的黃河入海口,駛向中原油田(資料圖片)
在一期工程實施的同時,一次跨越7年時間、8次組織施工、歷經3次調水調沙的挖河固堤工程也在2004年6月30日全部結束。黃河人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演繹了一場大氣磅薄的現代版愚公移山。挖掘機、自卸車、組合泥漿泵、挖泥船等多種機械設備輪番上陣,近萬人參加,共挖出泥沙1057萬立方米,加固堤防24.8千米,疏浚河道總長度53.6千米。挖河固堤不僅起到了降低河床、減緩淤積的作用,同時還利用挖出的泥沙加固了大堤,將荒鹼地改造成林木繁茂的堤防淤背區,使“挖沙”與“放沙”得以有機地結合……
大河穩,社稷興。經過不懈治理,現行黃河清水溝流路已平穩度過專家預測的而立之年,迎來了40周歲的生日。孔子曰,四十不惑。希望我們身邊的這條桀驁不馴的大河也能“清水溝裏,不生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