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家庭必看!人格健全賽過狀元(e.健康微視頻第27期)

發佈時間: 2017-06-01 09:1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付文一 | 責任編輯: 付文一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1x
--:-- / --:--

對話鮑秀蘭—孩子出生就要接受早期教育

中國網張寧銳 付文一報道

和平時期,孩子的教育成為了一個家庭中的頭等大事。傳統觀念中的放養模式已經不再適用於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也已經喊了很多年,最新的科學顯示,再秉持著“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觀點,其實就已經輸了。孩子的早期教育應該從一齣生就開始,新生寶寶有很多令人驚奇的能力是大家所不知道的,所以,本期《e.健康》特地請來北京協和醫院鮑秀蘭教授,給您講講嬰幼兒人格健全的那些事。

新生兒的奇妙能力是什麼?

勞倫斯曾經做過什麼?

《E.健康》:請您給大家講講什麼時候開始,要開始進行寶寶的教育工作?

鮑秀蘭:常常是家長覺得小的時候主要是吃、睡,其實剛生下來的孩子,早期教育就可以開始了。科學發現,人的大腦發育特別快,所以剛生下來的孩子是有很多奇妙的能力的。比如説能聽會看還有模倣能力。

我有一次在中央電視臺做節目,有六個剛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兒,我一伸舌頭,結果有一個孩子也模倣我,舌頭伸得特別長,非常神奇。

新生兒味覺、嗅覺很靈敏,能區別母親的奶香味和別人的奶香味。所以,他是有很多的能力,你在養育過程中,給他一些適當的刺激,他就會發展起來。就能使他將來的潛能能充分發揮。

早期教育的效果,主要跟大腦發育、關鍵期的把握有關。

關鍵期就是説,小孩生下來,他的接受能力,潛能就能夠達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十七世紀的時候,有個奧地利行為學家叫勞倫斯,他發現生下來的小孩一兩天就會跟著活動的東西往前走,如果大人在前面,他也跟著大人走,這一兩天就是關鍵期,過了這一兩天就沒有這個行為了。

智力發展的基礎他是大腦,我們説大腦是小孩最早發育的,生下來的大腦就是失重平均370克,多六月的時候要增加一倍大約。那麼到兩歲又要增加一倍,四歲是出生時候的四倍,已經接近成人的水準了。但四歲的孩子的體重只有成人的27%,就四分之一多一些,所以説就大頭兒子小頭爸爸,是吧?

所以小的時候這個大腦發育是特別關鍵的。大腦的功能主要就是連接功能,就是大腦的神經細胞之間,有一個突出連接。

大腦的神經細胞像棵樹,就樹枝,就是樹突,樹根就軸凸,樹突和軸凸之間連接就叫突出,突出連接越多這個孩子的神經回路就建立得越好越豐富,那麼這個孩子的智力就越發達。

最最需要的是讀懂你的孩子

小孩子經常玩手機容易的孤獨症

《E.健康》:那分開來講,進行早期教育的時候應該抓住孩子的哪些關鍵期?

鮑秀蘭:到我這來看門診的,我首先問媽媽,你能讀懂孩子麼?因為他只會通過哭來表達他的需要,你知道孩子的需求是什麼?那麼讀懂以後這個媽媽就會及時的回應她的孩子,這個孩子就感覺特別舒服,很安全。他就吃得好,長得好,這是最最需要的。

而且如果從小對孩子的理解特別好,孩子有一種安全感,因為從小得到母親的愛,他從小對社會的認識是從母親那裏,所以他知道,媽媽是怎麼愛他的,他就會模倣媽媽去愛別人。所以從小得到母愛的人,他會愛周圍的人,愛國家,愛人民。這就産生一種孩子對媽媽安全依戀的感覺,這對他將來一生的人格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E.健康》:那如何在嬰幼兒期培養孩子適應的各種能力呢?

鮑秀蘭:早期教育是比較系統的工程,首先就是要了解孩子的智慧發育的規定,他平時運動如何發育的,他的認知語言是如何發育的,知道規律以後就再促進一下。

我昨天還看到一個病人,一歲到兩歲是老人帶的,老人就覺得孩子特別喜歡用手機,還要看電腦,一歲到兩歲就是在玩手機電腦,結果這個孩子兩歲半到我們這裡門診來看,就跟別人不一樣了,挺聰明,但不能跟人交流,不合群,自己玩自己的,不會融入集體。小的時候玩電腦手機太多了,孤獨症發病率就高一些。

還有的家長認為,這個孩子也不會説話也聽不懂,所以在家裏就不跟他説話。所以這個孩子到兩歲説話還不行。所以語言環境,是他語言發展必須的。你可以很自然的,孩子生下來之後就跟他説話逗他玩,小的時候要用比較短的語言,就是媽媽腔,説話聲調比較高比較慢,到一歲要正常語句,媽媽要經常説話的話,這個孩子自然就學會了。

一顆糖,兩顆糖

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E.健康》:孩子的自控能力是不是也很重要?

鮑秀蘭:對,自控能力就是學會等待。自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説孩子他的表情是要吃奶的,你可以從小就跟他説,寶寶你等著,媽媽給你準備,準備給你喂奶,故意的拖一點時間,他慢慢會等待不哭。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有這個條件反射。

這個等待很重要,有一個研究,四歲的孩子,智力水準都差不多,然後就做一個實驗,告訴這個實驗者,和孩子們説,我現在給你一塊糖,你要等五分鐘,我出去一會兒,等五分鐘你不吃的話,我就可以給你第二塊糖。然後他發完一塊糖以後就出去了。那有的孩子就等不急了,他沒走出去呢,他就剝了就吃了。有的孩子就等待著,他其實特別饞也想吃,捂著眼睛,抓抓腦袋,有的唱唱歌轉移注意力。等這個實驗者進來,就給沒吃糖的孩子第二塊糖了。實驗就分出兩組,一組是能等待的,一組是他就吃了。

通過追蹤觀察,發現到中學的時候,能等待的這些孩子的學習水準要高於沒等待孩子,到大學的時候更是,處事能力、學習成績、以後的成就都不一樣。

所以説不能孩子一要什麼家長馬上就給,這樣的孩子就會變的嬌生慣養,不達到目的馬上就哭鬧打滾,那到幼兒園去也不能適應這樣的一個集體的環境。

還有一個能力叫獨立自主。其實這個能力特別重要,學會自己吃東西,自己脫衣服,穿衣服,自己照顧自己這些能力,一歲半到兩歲應該培養上廁所的能力,大小便自理的能力,等等。

經常鼓勵孩子,有微小的進步都要鼓勵

從小樹立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E.健康》:還有自尊和自信是不是對人格的形成也是非常關鍵的?

鮑秀蘭:對,一個孩子應該有自尊自信心,自尊自信心是決定他健康人格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果你沒有自信,你將來接受任務的時候很膽怯,都不覺得自己能夠自信去做好,你找工作都很難。

所以要從小培養自尊自信。尊重一個孩子就像要尊重一個重要的朋友一樣。

你比如説三四個月的孩子,他對你笑要跟你説話,你不理他,他非常難受,他覺得沒尊重他,他會哭。我有一次看門診的時候,有一個孩子,我逗他,他跟我笑的特別好,結果旁邊有一個人找我有個什麼事,我就趕緊走了,這個孩子馬上就哭起來了,給我印象特別深,我特別對不起他,因為我沒尊重他。

所以我覺得孩子在跟你説話的時候,跟你聊天,哦啊的跟你説,你一直要跟他對話,跟他特別親切的交流,一直到他不願意做了,他要歇下來了為止。不然的話你中間走是非常不禮貌、不尊重他。

自信就是要看到他的優點,表揚他微小的進步。他就覺得自己非常有自信。不要把自己孩子的缺點跟人家的優點比,這個最打擊他了。所以你要尊重孩子,有一點進步都要鼓勵他。然後有一點缺點你也可以給他分析一下,怎麼來改進。

北大的嬰兒心理學家孟早蘭老師,有一本書叫《嬰幼兒心理學》,書中特別提到嬰幼兒健全人格包括的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樂觀穩定的情緒, 第二條能夠獨立,活動自如。第三點是自信自尊,就是説有自信心,做事特別有信心。第四點是能夠學會等待,學會社會交往。

 

嘉賓簡介:

鮑秀蘭,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兒童發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e.健康》簡介:

《e.健康》系列微視頻節目,選題集中在慢性病防治、生活方式、營養健康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每期精製訪談+動漫視頻3分鐘左右,並根據當期節目專家講述,編寫3000字左右圖文報道。

    每期節目專訪一位選題對應的健康專家,並通過後期的動漫設計優化,生動、嚴謹、科學地普及好理解、快傳播、宜掌握的健康知識,並通過視頻網站、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廣泛傳播,為廣大網友服務,為健康中國服務。

 

 

 

網站無障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