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張峰—正確對待嬰幼兒常見疾病
中國網張寧銳 付文一報道
《E.健康》:一般有一種説法半歲以前的孩子不容易得病,然後半歲以後,各種問題就都來了,就是這個説法是否科學?半歲以前的嬰幼兒一般要注意哪些疾病。
張峰:其實這個還是有一定道理,就是孩子剛一齣生的時候他自身的免疫功能沒有發育完善,但是他剛出生的前半年從母體帶來的胎傳抗體,胎傳的保護性抗體還在,而且水準也會比較高,但是一般這種抗體水準隨著孩子月齡的增長,到了6個月齡到8個月齡的時候,母體帶來的保護性抗體就會消失了。但是如果他還繼續母乳餵養,那麼之後可能對於孩子來説還可以,但是如果這個孩子是純人工餵養的孩子,那我們就會看到7個月以後的小孩,他就會經常會有一些感染或者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所以這個説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主要就是跟孩子剛出生,他體內有母體帶來的胎生抗體是有關係的。
那麼我們知道3歲以下小孩來對來説因為他的免疫系統還在逐漸完善過程當中,剛才就説到母體胎生抗體消失了,自身免疫功能有沒有健全,他肯定就會有一個空窗期,空窗期就會造成這個孩子,比如説接觸一些感染性病原微生物,或者是接觸了傳統性的疾病,他就特別容易生病。所以7個月到3歲之間的孩子他是特別容易生病的。這個期間就是我們家長應該在比如説日常生活的護理上要特別地注意,而且這個期間他最容易得病就是上呼吸道感染,一些傳統性疾病,比如説麻疹風疹,腮腺炎,還有水痘這些出疹性的疾病,還有一些就是消化系統疾病,主要是這些疾病比較容易得。那如果説我們家長知道孩子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做好日常的護理,給他提供平衡膳食,然後按時地接種疫苗,另外就是説適當地要讓孩子加強運動,這樣希望他在這個階段較少地生病。
那到3歲以後,我們就會看到孩子他患病的概率會逐漸地降低,一般孩子免疫功能發育如果跟我們承認基本接近的話,大概在8、9歲左右。
《E.健康》:腹瀉和痢疾一直是嬰幼兒家長特別頭疼的一件事兒,痢疾和一般性腹瀉經常會被人弄混,這兩種疾病之間到底有沒有什麼樣的關係,該怎樣預防和治療。
張峰:應該説腹瀉,實際上是我們在專業上叫臨床症狀的表現之一,是一個症狀的描述,痢疾實際上是一個疾病的診斷的名稱。但痢疾本身,會有腹瀉的臨床的表現,那實際上就是説除了痢疾之外,其實腹瀉還有很多的原因。那比如説腹瀉最常見的原因,第一個就是剛剛咱們説到了就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那麼痢疾他就屬於細菌感染造成的,還可以有病毒感染造成的,那第一個就是感染因素造成的,我們叫感染性的腹瀉。那麼還有一大部分是非感染性腹瀉,比如説這個孩子因為他剛一齣生他的消化系統發育不是特別完善,那如果説家長在這個期間沒有掌握一個正確的,科學餵養的方式,餵養不當的話,就會造成這個孩子出現消化不良性腹瀉,老百姓説拉肚子。
第二個就是説因為我們知道小孩如果護理不當的話,比如説腹部受涼了,特別是在春秋冬季受涼了,那麼他也會腹瀉,那就是因為腹部受涼造成的一個拉肚子。
那第三種情況呢,就是説這個孩子他可以是因為對一些食物的不耐受,或者是過敏,也可以出現腹瀉的問題。
所以説腹瀉可以有這麼多的原因,腹瀉是一個症狀的描述,痢疾也是由於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之後的一個診斷,當然會涵蓋腹瀉症狀。
其實腹瀉整體的預防大體上説就是應該提倡母乳餵養。因為母乳當中有很多的免疫因子,可以避免孩子出現腹瀉的問題,而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出現因為對一些食物不耐受或者過敏出現的一些腹瀉。
第二個就是説在給孩子添加輔食的時候,應該科學地添加輔食。
第三個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平衡的膳食,膳食當中有很多營養素,跟孩子的肌體免疫功能是有相關性的。如果説營養不平衡的話,也會因為營養素的一個失衡,造成免疫功能下降。
再有就是要做好日常的護理,比如説隨著天氣的或者是環境溫度的變化,及時給孩子增減衣物,別讓他因為腹部受涼而造成腹瀉。
最後一個就是要讓孩子加強體格鍛鍊,另外就是也有按照國家的免疫程式去接種相關的疫苗,比如説有很多的疫苗對於預防腹瀉是有幫助的。
《E.健康》:怎麼治療,疫苗是不是也是治療的一個方面。
張峰:疫苗是預防,其實治療這件事兒應該是交給醫生的,就是家長自己不治療,但如果這個孩子確實是出現了比如説感染性腹瀉或者是其他的腹瀉,我們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做好家庭護理,要給孩子多補水,這樣可以預防脫水,盡可能鼓勵孩子能夠自己進食,然後也要繼續餵養,不管是採取什麼方式的餵養方式,要繼續餵養,這樣可以預防這個孩子因為腹瀉造成脫水,或者營養不良的問題。但是真正,比如説用一些藥物的治療,那我們應該把這個工作教給醫生,肯定不是我們家長自己能解決的。
醫生首先要幫助我們來分析這個孩子腹瀉的原因是什麼?那醫生就會針對腹瀉的真正原因,來採取有針對的治療措施。但比如説他只是因為腹部受涼,因為食物不耐受,或者因為餵養不當造成的,就不需要用藥物治療,可能只需要用一些幫助調整胃腸道功能的一些輔助藥物,不是真正我們説臨床上治療的這些藥物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他真是出現了感染性腹瀉的話,那肯定就是需要醫生要判斷你到底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然後我們再根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種類,再有針對性地來給他提供藥物。有的家長覺得腹瀉他以為是痢疾,就用抗生素,實際上這就滿擰了,反而對疾病恢復沒有好處。
《E.健康》:為什麼孩子那麼容易發燒?有些西藥又不方便用,這種情況怎麼處理更合適。
張峰:我們知道發燒實際上是人體應急的一個反應。這種發燒對於家長來説也是有幫助的,也就是説孩子一發燒家長知道這個孩子可能有生病了,就知道應該就診,還是我應該加強做好日常的家庭護理。但是為什麼孩子會比成人發燒的概率會高呢?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是因為他本身的免疫功能相對偏低,沒有成人的免疫功能發育那麼成熟,所以他患疾病,感染性疾病或者是傳統性的疾病就會高,那他患病的概率高,他肯定發燒的概率也會高於成人。
如果説孩子真是出現發燒,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先控制好孩子的體溫,不要讓他的體溫跳的太高。跳的太高的話,孩子有可能會因為這個高熱,大腦耐受不了了,可能會出現高熱驚厥的問題,所以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子,如果孩子發燒了,要避免他發生熱性驚厥的問題。
那如果説這個孩子體溫是在37度5到38度5之間,一般我們主要還是提倡物理降溫。比如説多飲水,洗個溫水澡,或者是用溫水擦浴等等,用物理的方式來幫助他降溫,然後可以輔助地用一些具有退燒作用的小中藥,比如説像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小中藥都應該能夠起到退熱的作用。那如果説體溫已經大於38度5以上了,我們就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除了物理降溫,用具有退熱作用的小中藥之外,還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需要用西藥退燒藥,要不然有可能會出現驚厥的問題。
所以其實發燒這件事兒,對於肌體來説不一定是一個壞事,對於我們人體來説是一個提示,就告訴周圍人,這個孩子生病了有不舒適。
《E.健康》:再解讀一下什麼是高熱驚厥。
張峰:對於3歲以下的小孩,由於他的中樞神經系統沒有發育完善,包括他的體溫調節中樞也沒有發育完善。如果説更大一點的孩子發燒了,可以通過自己出汗,或者是怎麼樣,能自己調控一下體溫,但是對於3歲以下小孩他就不能夠調控,一個是大腦沒有發育完善,第二個體溫調節中樞沒有發育完善,如果溫度特別高的話,有的孩子敏感的話,38度5以上可能就會出現抽搐的問題了。有的孩子可能到了39度或者40度可能才會出抽風的問題,那如果是抽風的話,抽的次數越多,抽的時間越長,就會對他的大腦的損傷的可能性就會越大,那麼損傷的話,後續帶來的問題就是他有可能會出現智力發育落後的問題。
如果真是出現驚厥的話,肯定應該先打急救電話,另外要把這個孩子平臥,去掉枕頭。平臥之後我們要把他的上衣釦要解開,不要讓他覺得這個地方有窒息感,還有把下頜稍微抬一下,這個微抬的目的是讓他保持呼吸道通暢,因為他抽的過程當中呼吸道會有一些分泌物,如果説這個呼吸道不通暢的話,這個分泌物就有可能會誤吸到氣管或者是肺裏邊,再一個要讓他的頭稍微側一下,就讓他側臥,側位,如果不側位的話,他這個分泌物就會誤吸到氣管或者肺裏邊,側位的話他就順著嘴角就流到床面上了,然後就是鼻尖底下有一個鼻唇溝,我們可以用大拇指把指甲剪掉,然後可以摁這兒,按壓以後也會縮短他抽的時間,這樣我們處理的這一大套以後,差不多急救車就過來了,再給他送到醫院。因為他這種抽他也要進一步檢查一下到底是熱性驚厥還是其他原因。
所以對於有些有習慣性熱性驚厥的孩子,我們會建議家長不要等到溫度特別高,就是一般來説不一定非得等到38度5以上再吃藥,有可能比如説剛開始發燒你就應該吃藥了,因為這個藥物他是有一個代謝過程,有一個吸收過程,所以就是如果你太晚吃的話,可能孩子已經抽起來了。
《E.健康》:38度5。
張峰:原則上是38度5,就應該開始用西藥的退熱藥,等於是物理降溫,小中藥,西藥的退熱藥交替著用,因為西藥退熱一般是有服藥間隔,比如説要求你最短間隔不能短于4個小時,現在像美林時間長一點,可以6到8個小時,但是有時候孩子你感染沒控制,他可能就還會再發燒,可能你沒準吃完藥退了,兩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他又開始發燒了,那你不可能再吃西藥,西藥確實來的相對比較快,這個中間我就得穿插著,比如説物理降溫,再給點中藥退熱藥之類的。
《E.健康》:什麼情況下必須去醫院。
張峰:第一個就是病情進展的速度特別快,急轉之下,覺得開始前一分鐘精神狀態特別好,後一分鐘嗜睡了,那這種肯定是需要去醫院的。
然後第二種,就是説比如説原來沒發燒,現在突然發燒了,高燒了,是需要去醫院的。
第三種就是孩子頻繁地嘔吐,尤其是那種噴射性的嘔吐,因為一般噴射性的嘔吐應該跟大腦有關係,這種疾病會比較多,所以這個是需要去醫院的。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孩子腹瀉,腹瀉次數特別多,或者説開始只是一個水樣便,之後除了水樣便大便的性狀改變了,比如説出現膿血便,或者是果醬樣便了,這個肯定就是合併細菌感染了,水樣便是病毒感染,那如果出現果醬樣便,或者是膿血便,也一定要到醫院去就診。
再有就是孩子抽搐了,抽風了,剛才我們説了不管是任何原因的抽搐,驚厥,老百姓叫抽風,也必須到醫院。還有就是孩子的精神狀態特別不好,比如説嗜睡,該醒的時候不醒,大人怎麼用各種方式呼喚他,他想睜眼睛但是眼睛睜不開,這也是需要去醫院的,説明他的疾病嚴重到一定程度。
另外就是説孩子的飲食狀況有問題了,奶量,食物攝入的量,達不到平時量的一半,比如説平時原來每天能喝800毫升奶,現在可能400都喝不到了,那這種就應該也是需要到醫院去就診的。
再一種,就是這個孩子可能已經之前去醫院就診了,回家按照遺囑服藥,然後做好日常護理,但是我在家護理三天,這個病情雖然沒有惡化,但是也沒有好轉,也是需要到醫院去就診的,因為小孩的病情變化特別快,那我就需要在一個時間點內,我需要到醫院去復診,復診完之後呢,我要看一下他是現在病情變化到什麼程度了,醫生就可以根據孩子情況對他的藥物,要做一些調整。
嘉賓簡介:
張峰,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兒童保健學組成員兼秘書長。
《e.健康》簡介:
《e.健康》系列微視頻節目,選題集中在慢性病防治、生活方式、營養健康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每期精製訪談+動漫視頻3分鐘左右,並根據當期節目專家講述,編寫3000字左右圖文報道。
每期節目專訪一位選題對應的健康專家,並通過後期的動漫設計優化,生動、嚴謹、科學地普及好理解、快傳播、宜掌握的健康知識,並通過視頻網站、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廣泛傳播,為廣大網友服務,為健康中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