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崔永華—二孩家庭幸福指南
中國網張寧銳 付文一報道
《E.健康》:自從二孩政策全面開放以來,一個家庭如何養護兩個寶寶成為大家特別關心的話題,除了撫養成本和經濟上的壓力,有了兩個孩子以後怎麼樣處理他們之間的親子關係也是家長們非常頭疼的事兒,應該如何平衡兩個孩子帶來的各式各樣的矛盾關係。
崔永華:這個呢確確實實是應該準備要兩個孩子的父母的一堂必修課,因為除了剛才説,除了在經濟上,在其他方面做準備之外,心理的準備我覺得是最重要的,就是有了兩個孩子之後,如何平衡兩個孩子的關係,如何讓兩個孩子在同一個屋檐下和平相處,還能心智都能健康的發展,我覺得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那麼在這裡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從心理上如何讓兩個孩子都能平等地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既沒有變化也沒有增減,還讓兩個孩子都能感到快樂,我覺得就是如何讓父母去合適地選擇用什麼方式來滿足這兩個孩子的心理需要。所以這裡面就有很多的原則,你比方對不管兩個孩子的年齡差距有多大,那麼父母呢首先對他們的要平等,要公平,讓他們體驗到他們在這個家裏邊對父母的這種,被父母的這種重視程度是一樣的。另外,還要學會很合適地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我們要把他們做成兩個獨立而又親密地個體去看待他們,他們之間可以有衝突,可以有爭執,但更重要的應該有分享有互助,所以我們如何把這些關係都給他們處理好,讓每個孩子他的心理需要都能得到滿足,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衡的方法,其實呢也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操作程式,但是一定有一些操作的原則,那就是我們應該想辦法讓兩個孩子他的生命成長的規律都能被尊重,他們心理成長的需求都能被滿足,我覺得這就是總的原則。
《E.健康》:老大必須讓著老二嗎?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來看,這樣會給兩個孩子的性格和人生發展帶來什麼樣的預期。
崔永華:應該説呢,這個老大讓著老二是我們傳統的一種觀點,很多我們父母包括我們家庭都有這種觀念,但是要從心理學的角度,我覺得這種觀念並不合適,我們不主張誰讓著誰,應該他們在這個家庭中體驗到的是一種平等,他們之間可以有對錯之分,但是沒有尊卑之別,也沒有哪個需要讓著哪一個,他們的權利在父母眼裏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其實在很多時候當老二剛出生的時候,這個應該是老二讓著老大在父母眼裏更合適,因為一個新生命的到來之後,他很多時候老大會體驗到一種變化,一種和以前不一樣的環境的變化,也會體驗到父母對他的方式和態度的變化,這個時候應該説是老大他心理敏感程度遠遠高於老二,老二剛出生什麼都不懂,這個時候他還無所謂他的很多的選擇,很多的變化,很多的環境和以前的不一樣,他的感受是沒有的,所以這個時候在孩子,在老二剛出生那一段時間,我們應該更關注老大的心理感受度,更應該注重老大的心理需求,在我們很多的人都關注老二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老大。一定不能忽視老大的心理需要,我們應該讓老大體會到隨著他小弟弟或者小妹妹的到來,他在這個家庭被關注被重視的程度沒有一點變化,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應該遵循的總原則。所以我們當第二個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兩個孩子可能有一些共同語言,也可能年齡差距很大,這個時候我們也不應該總是遵循老大讓著老二的原則,這個時候我們要平等的處理兩個人的事務,比方兩個人他可能也有爭端,也可能會因為搶一個玩具而發生矛盾,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因為老二小,就袒護老二,而訓斥老大,這都不合適。應該是兩個人平等地對待,他們是非是過,應該一視同仁,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在生活中來鼓勵老大參與照顧到老二中來,比方幫父母一起來幫弟弟做一些弟弟幹不了的家務,幫弟弟收拾一下弟弟不會收拾的玩具,這個反而會讓老大體會到成就感,這個老大心裏就覺得自己很厲害,覺得自己心裏很有成就,覺得父母很重視他,而不會有讓他覺得父母很看中老二,而忽視老大的這種體驗他就不會有。
另外呢,隨著生活的延續,父母的這種行為還會鼓勵老大自覺地參與到照顧小弟弟當中來,所以這個時候你就不用説老大他就擁有了你期望的那種行為,所以這個從心理學上我們應該主張平等的對待,而不是主張這讓著誰。
《E.健康》:現在很多獨生子女在集體生活的時候面臨很多挑戰,怎樣利用家裏邊有兩個孩子的這樣一個氛圍,讓孩子能夠在未來的學習中,生活中,在對待集體生活的時候有一個優勢。
崔永華:其實呢,這個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鍛鍊孩子適應集體生活的機會,因為我們以前一家一個孩子,確實很多孩子在剛進入集體生活的時候很不習慣,因為他在家裏自我中心慣了,很多事兒都以他為核心,當他們和別的孩子一起走進一個集體的環境的時候,這種核心的優勢就沒了,我們在別人眼裏都和在父母眼睛裏完全不一樣的角色,所以這個時候我覺得父母的角色也要發生變化,就是假設我們認為家庭的環境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集體生活的平臺,父母的角色也可以變到一個輔導員一樣的,像一個老師或者輔導員的角色來陪伴著和守望著孩子成長。你比方兩個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兒在生活中比方誰刷牙先後的問題,誰洗臉洗澡先後的問題,甚至爭衛生間的問題,他也可能産生矛盾,這個時候我們很多時候應該父母鼓勵孩子自己解決這種爭端,自己處理這種矛盾,讓孩子他們自己在他們交往的過程中學會和別人交往和相處的技巧,而不能一味地替代。當孩子兩個矛盾還沒有發生的時候,我們父母就已經介入了或者干預,這是不合適的。我們應該是希望孩子自己能通過種種的生活情境,鍛鍊很多交往或者處事的技巧。父母可以在孩子需要你介入的時候,比方兩個孩子要打起來了,或者兩個孩子要發生一些危險的時候,這個時候可以介入,平常的時候你都可以只是像一個老師一樣,鼓勵或者是督促,或者是監督他們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所以呢,我覺得父母的心態一定要放平,因為擺正自己的位置。
另外呢,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因為到了集體環境中這個都是孩子一個自立和獨立生存,獨立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了,這個父母就不應該過多的干預孩子的日常事物,當然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我們可以陪伴他們,但是陪伴和引導的過程中也要公平,不能引導這一個,誤導那一個都不行,我們應該對兩個孩子永遠讓他感受到我們父母對他們的重視程度,對他們的關注,對他們的愛都是一樣的,都是一視同仁的。在父母眼裏,這兩個孩子是同等重要的。
《E.健康》:家長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或者是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就是發脾氣,這對孩子的心理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崔永華:這個呢確實是我們經常會説,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是夫妻關係的和睦,就是他的父母關係好,家庭的環境溫馨其實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那麼我們另外一句話也説,就是媽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是平和的情緒。就是媽媽的情緒穩定,情緒從容,情緒平和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了,就是不管孩子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們都應該從容地對待他,把他當成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的,或者一定要出現的要素,而不把他當成一個很緊張,很可怕的事情去看待。另外呢,我們在看待孩子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能總是站在一個成人的角度上去看待一個孩子發生的問題,當你能站在平等的和他同等年齡的角度去看待他發展的事兒的時候,你的情緒就不會有這麼激動了,當他考試失敗,當他今天在學校裏被老師訓斥,其實這個時候我們父母現在想起來,其實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這是經常經歷過的事情。可是到我們的孩子身上,我們以一個成人的角度看待這個時候的時候,就覺得不能接受。所以我建議父母們應該換一個角度,或者是以一個平等的方式來看待孩子出現的問題,你的情緒就會平和很多。另外呢,一個總發脾氣的父母呢或者媽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我們經常説每一個焦慮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更加焦慮的媽媽,所以你的不良的情緒,一方面他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榜樣,讓孩子學會,當他不滿意的時候,就可以借這種情感的發泄,這種發脾氣,來宣泄自己的不滿意,他會習得這種不良的行為模式,另外呢,也讓孩子沒安全感,他覺得不安全,覺得他的一言一行,都不為父母所滿意,都不被父母所注視,而且呢還是不滿意的注視,他會覺得他的生活環境一點安全感都沒有。而且時間長了,還會養成自卑的心理,那孩子不自信,因為我怎麼努力也可能不讓家長滿意,而且我稍有不甚,就可能引起父母一頓髮發脾氣,所以這些都對孩子的整體的心理健康水準非常不利,所以我們一定要建議,雖然我們可能沒有什麼高明的教育技巧,或者沒有什麼科學的教育的科技的含量,但是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平和的情緒,這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對孩子心情健康最有益的一種方式。
《E.健康》:好,咱們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現在有一種説法,包括有很多知名的教育學家,鼓勵家長成為教育專家,您覺得成為教育專家的話,應該具備哪些素養,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於教孩子怎麼做,這些應該怎麼選。
崔永華:我個人是這樣認為,其實很難讓每一個父母都成為一個出色的教育專家,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個教育專家的形成和修煉,他不僅需要你個體的素質,還要有許多客觀環境的培養和造就,但是我覺得呢要是至少可以成為一個相對合格的父母,相對一個懂得教育,或者懂孩子的父母,我覺得至少有這三點數字。比方你首先要細心,要耐心,還要有智慧。我一直認為教育孩子是一個技術活,是一個需要學習和修煉的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一個學問,他不是説我們平平淡淡地把孩子養大就是教育,而是讓孩子怎麼養成一個有責任感,有孝心,懂得創造生活,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
而且孩子的成長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在他漫長的成長歲月當中如何讓孩子的成長方向不發生偏離,如何使他的人格的造就永遠保持在正常積極向上的軌道,我覺得這個非常重要。所以呢我建議父母呢,其實不一定掌握什麼高深的教育的程式,其實我個人認為沒有什麼教育的方法和程式,但是你可以擁有很多很多科學的理念,就像我們很多人就建議父母去買這書買那書,市面上教育孩子的書非常多,其實零零總總我們不知道取捨,但是我個人認為所謂的教育孩子的核心是什麼?其實我們看書的目的是尋求,或者尋找一些合適的教育方法,怎麼更好地對待孩子,而我認為所有教育方法的核心他歸結到一點,就是如何判斷一個方法好壞,就看這個方法他是否尊重了孩子生命成長的規律。
你比方孩子今天考試失敗,我在那裏哭,你説什麼方法來終止他哭呢,我認為孩子碰到了傷心事就應該哭,我允許他哭泣,我叫他自己體驗這個生命的酸甜苦辣,我認為這就是他應該做的,這就是尊重了生命成長的規律,所以凡是尊重孩子生命成長規律的方法,能讓孩子對他成長,對他將來的強大,對他的心理,心理越來越獨立,將來能離開父母獨自在社會上去打拼,去經歷各種風雨,這種方法就是好的教育方法。所以一個完整的教育,一個成功的教育,其實是把一個孩子鍛鍊成,或者培育成一個獨立個體的教育,這個個體呢一定離開你他能獨立地去生存,獨立地去創造,獨立地去適應各種環境,離開你能混下去,能有一份自己的生存空間,我覺得才是一個成功的教育,所以在你選擇書的時候,就看這個書的理念是不是遵循了這種規律,他不代表你的方法多花裏胡哨,方法多麼地稀奇古怪,多麼地巧妙,我覺得都沒用,因為每個家庭的環境不一樣,每個父母的性格特徵不一樣,每個父母的生命歷程不一樣,你不能用一個方法傳遞給所有家庭,所以這是不現實的。而我們父母只要擁有了這些科學的理念,你的舉手頭足都是教育,你的行為,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對孩子的教育,所以呢我覺得這個問題上我個人的觀點是父母應該逐步樹立讓孩子生命成長這種核心的這種教育理念。當有了這種之後你就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了,他的一言一行,你的舉手頭足他都是教育了。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來説明這個問題,就是我去年的時候去澳大利亞講課,在那邊停留了一段時間,週末的時候我們就在街上逛逛,看人家澳大利亞的生活,在街上有很多這種場景,比方一對青年夫婦,一對青年夫婦,這個年輕的媽媽他懷裏抱著一個孩子,背上還背著一個小孩,後面就有一個剛學會走路搖搖晃晃還走不穩的孩子,這個年輕的爸爸呢他一手提著一籃子菜,一手就牽著媽媽的手就走路,就是一家人看樣子買菜剛回來,就突然這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就摔了一跤,摔的很重,然後鞋子非出去很遠,在那裏掙扎。由於他剛學會走路,還爬不起來,就在那裏一邊哭一邊掙扎,你看他的父母沒有一個動的,他們就緩緩地扭過身來,就看著自己的孩子在地上掙扎,掙扎了半天那個小孩總算起來了,起來了之後然後又搖搖晃晃撿到了自己的鞋子也不會穿,然後一手提著鞋子,臉上全身淚,一家人就這樣繼續向前走,就像剛才什麼事兒都沒發生一樣,我覺得這一幕雖然是很平常,我覺得這個父母的行為他就尊重了孩子生命成長的規律,讓他從小就明白,跌跌撞撞,磕磕絆絆是我們生命必然的歷程,我自己事兒應該自己做,不能什麼事兒都靠別人替代,這就是尊重生命的成長的規律。所以我們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舉手頭足隨處可見這種情境。
嘉賓簡介:
崔永華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精神病學系辦公室主任,學科帶頭人。
《e.健康》簡介:
《e.健康》系列微視頻節目,選題集中在慢性病防治、生活方式、營養健康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每期精製訪談+動漫視頻3分鐘左右,並根據當期節目專家講述,編寫3000字左右圖文報道。
每期節目專訪一位選題對應的健康專家,並通過後期的動漫設計優化,生動、嚴謹、科學地普及好理解、快傳播、宜掌握的健康知識,並通過視頻網站、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廣泛傳播,為廣大網友服務,為健康中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