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一帶一路”願景 看民建如何行動

發佈時間: 2017-05-11 08:5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江玲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以來,民建中央經過國內調研、出國調研、形成報告、高層建議、兩會提案建議、媒體宣傳共六個環節的參政議政途徑,響應國家共商、共建、共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資金融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的倡議。

民建作為密切聯繫經濟界的參政黨,關注推進城鎮化建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援企業創新、金融改革和民營經濟發展等方面,並把對“一帶一路”的思考帶到了參政議政舞臺。

  高位推進

2017年3月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就民建中央“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積極推動我國企業‘走出去’”提案接受第一財經電視《兩會問道》節目專訪。

2016年8月以來,民建中央將調研與參政議政相結合,初步了解了我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積極“走出去”的基本情況。調研發現,作為一項具有長期性、複雜性、風險性的系統工程,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巨大機遇。

據有關專家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涉及60多個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正進入加速期,投資總規模或高達6萬億美元,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與國際組織已達100多個,我國與20多個國家開展産能合作,建立了5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達3.1萬億美元,佔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6%。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投資潛力。

同時,由於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因素,我國企業“走出去”也面臨著一些挑戰與風險。

部分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戰略存在疑慮或誤讀,“軟”“硬”件方面“聯而不通”,民營企業海外經營的金融體系尚需要完善。企業海外拓展缺乏具有國際化視野與綜合能力的複合型人才,政治、經濟和宗教多重風險疊加,風險評估與防控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通盤考量

2017年3月9日,民建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就《關於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中積極推動我國企業“走出去”》等相關建議和提案接受了《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等10余家媒體採訪。

企業走出去後,跨文化管理是另一個挑戰,我們要學習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法律制度等,主動適應,不能生搬硬套國內的管理方式。

消除文化隔膜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繞不開的問題,沿線60多個國家有14個講阿拉伯語的國家,有幾個講俄語的國家,其他國家使用的都是通用性較差的地方性語言,必須加快培養通曉相關語言和文化的人才,既要做好跨文化的翻譯工作,又要培養這些國家的“中國通”,促進文化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交流融合。同時,要提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使者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加對跨文化交流差異性的理解,培養多元文化意識,適應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宗教觀、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等,真正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的理念。從長遠看,經濟和文化“兩輪雙驅”可以使“一帶一路”建設更富成效。

“一帶一路”戰略在實施過程中要實現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資金融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而政策溝通與民心相通是眼下的當務之急,只有解決好這“兩通”,通過投資解決當地就業、設立經濟合作區、促進人文交流等方面才能很好地推進當地的中國項目建設,幫助當地社會更好地接納中國企業。

企業走出去不應只重視投資,應該推動沿線國家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包括中國現有的政治體制和治理體系,更好地保障我國在“一帶一路”戰略上的投資。

有的放矢

應當加強國際産能合作,鼓勵企業通過股權並購、承包工程等方式“走出去”,建立境外戰略資源供應基地和生産製造基地。

要利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海外投資中的不同特點,讓不同市場主體互為補充、形成合力,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要構建國際化、市場化的仲介服務機構和中間組織,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投資諮詢和維權服務;要完善“一帶一路”的金融服務體系,通過政府牽頭、金融機構跟進、民間資本參與的方式,推進銀行海外拓展與企業走出去互動。

要成立投資保險公司,強化風險評估、預警和管控,切實推進企業更好地“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

要提升“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組織化程度,構建完備高效的服務體系,形成良好的企業海外拓展生態環境,特別是對高風險問題要有預警和研判,提高企業海外拓展成功的概率。

(本文素材來源於民建中央網站、新華網)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