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養結合咋推進?四位政協委員有説法

發佈時間: 2017-01-14 21:4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江玲 | 責任編輯: 王靜

中國網1月14日訊 (記者 江玲) “目前全市有449家有養老機構,目前機構養老的覆蓋率已經達到95.8%。”這是在北京兩會記者會上北京市政協委員、東城區婦聯黨組書記、主席楊麗萍透露的資訊。

四位委員出席記者會

此次記者會的主題是為推進本市醫養結合建言獻策,出席此次記者會的還有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醫養康健康管理中心董事長余立新,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全科醫療科主任王以新,北京市政協委員、中西醫結合的主任醫師董瑞。

低收入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董瑞委員表示,北京2016年發佈了基礎的標準,單人補助800元,家庭補助1050元。而北京市農村低收入人群基本都納入到五保的範圍之內,有集中的養老院和敬老院,基本上做到了低收入人群養老有保障。

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背景下,三地如何協作發展醫養結合?

整合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進行養老,是醫養結合的關鍵。董瑞委員認為,三地應首先在社會保障、醫療保險、醫保、救急救危等政策上接軌,將北京高品質的高端醫療資源與津冀兩地深度結合,同步環境協調發展,同時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醫養結合養老方面的獨特優勢。

當下,政府在大力推進醫聯體建設,即一所三級醫院聯手一定區域的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機構,形成了醫療聯合體。2011年上海推行,2013年推廣至全國,目前已經形成緊密型、鬆散型、區域型和專科型等四種類型。那麼醫聯體如何才能落實到實處呢?

  王以新委員認為,應該在政策上建立首診在社區,然後逐層分診診療的制度,雙向轉診,大病在三級醫院,康復和小病到二級醫院和一級醫院。與此同時,積極開展遠端醫療和專科醫療,不斷提高醫生醫療診治水準,讓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有均等化的醫療機會。除此之外,還要積極鼓勵社會辦醫。目前,北京市“十三五”時期衛生事業發展規劃裏明確指定了2020年醫聯體建到50個,目前已經建立到53個,提前完成目標。

記者會現場

在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額度具體實踐中,余立新委員説,甘家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十個站點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街道一起聯動,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部分職能放到站點,並通過日常採集獲取大量老人的數據,及時傳遞給醫生,搭建微體檢,做到“我的健康我知道”;透過健康宣教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起聯動,做到“我的健康我管理”。一旦有人得病,通過醫養健照料平臺,讓社區衛生服務的全科醫生第一時間響應。這樣,家庭、政府還有醫院互相聯動,真正在最後一公里解決老百姓的基礎性養老問題。

作為大醫院辦社區的積極推動者和實踐者,王以新委員體會到這給老百姓非常好的醫療平臺,掛號難、看病難的問題得到了有效改善。他希望鼓勵大醫院辦社區,把基層的醫生也帶動起來,提高醫療水準,同時建立健康大數據,做到家庭醫生的簽約,更加完善醫聯體的體制。

然而當下,農村養老依然是短板,這些年來,得益於北京市委、市政府對三農的關注,北京市的農村發展走在全國前面。董瑞委員建議,應在農村大力推行家庭養老模式,並將其拓展為家庭養老産業。利用農村的土地優勢,土地的綠色種植,開闢農村旅遊觀光式養老模式,並與中醫藥醫養結合,這將打造一個非常有前景的養老産業。比如北京懷柔區模式,一個村子,把房屋統一改造,形成了一種養老産業。如果外出打工子女能投入到農村養老産業裏,既能照顧好自己的父母,也能讓一部分市裏的老年人到農村去享受家庭旅遊式、田園式的農村養老模式。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