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政協委員、安生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梧華
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張梧華站起身,面朝窗外,上海人民廣場的景色盡收眼底。“希望有一天,世人能夠像了解紐約時代廣場、中央公園一樣,了解上海的人民廣場,了解中國的人民。”而每做成一件講好中國故事的工作,他都會覺得自己離這個目標又近了一步。
江蘇省政協委員、安生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梧華曾經是一名懷揣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夢想的自費留學生,如今,他將自己定位於一名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的民間使者。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張梧華出生在一個抗戰幹部家庭,父親曾是一名上海的地下黨員。父親一生坎坷,卻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共産主義信仰,無論失意還是得志,始終堅定地跟黨走,這在張梧華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大學畢業,張梧華被分配到南京第二機床廠工作,他在辦公室裏挂上了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和同事們聊天的話題也經常圍繞這兩幅地圖展開。“這個國家挺有意思,什麼時候有機會去看看”成為了張梧華的口頭禪。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夢想,讓張梧華明確了自己要堅持的方向。在上世紀90年代初,張梧華萌生了留學的念頭。父親給了張梧華一萬元,幾個兄弟又給了幾千元,張梧華把自己的積蓄湊一湊,兌換了兩千美元,踏上了自費去比利時留學的道路。
“去比利時,因為那裏不要學費啊。”帶著些許窘迫,張梧華推開了了解世界的大門。這時的他還沒有意識到,誤解帶來的衝擊尚未開始。
初涉歐洲,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課堂上,剛上課,一名同學就向全班同學散佈攻擊中國的言論。張梧華和幾位中國同學面面相覷。“語言關沒過,聽得懂,不會説,心有憤怒,卻無法表達。幸好一位巴基斯坦的同學及時出手,用流利的英語駁斥了那名同學,我第一次體會到‘巴鐵’的含義,也深深感到其他同學對中國所知不多。”張梧華説。
隨後,張梧華一邊刻苦學習,一邊勤工儉學,閒暇時就帶上一張地圖十幾盤磁帶開著車到處轉。一路上,歐洲各國的風土人情讓他大開眼界;一路上,總被當做是日本人、南韓人的誤解也深深刺痛著他的心。
“越是出國越能體會到祖國的含義,更堅定了愛國心。”從那時起,張梧華就在思考應該為祖國做些什麼,讓外國人更了解中國。歐洲留學結束後,他又去了美國留學,在留學期間,他就開始為中外交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親身感受並比較了國內外教育後,他越發感到人才對國家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重要性,為此,他放棄了美國金融分析師和律師的工作,2004年,張梧華回國以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為切入口,展開了自己的事業。
創辦模擬政協:了解自己才能樹立信心
2006年加入中國致公黨之後,張梧華多次隨中國致公黨代表團赴美國訪問。在一場與美國高層人士交流中,一名副部長級的美國官員表示沒有聽説過中國致公黨,更不知道除中國共産黨外中國還有其他黨派,他一再追問:“中國致公黨究竟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
帶隊的中國致公黨領導解釋道:“中國致公黨既不是執政黨,也不是在野黨,而是參政黨。在中國有8個這樣的參政黨……”張梧華了解到,類似的情況並不是第一次發生。
“不要説美國人不了解中國的政黨制度,恐怕我們中國學生對中國的政黨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了解,也只限于課本上的介紹,缺乏實踐的理解。自己都不了解,還如何自信?還怎麼向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呢?”
而更讓張梧華揪心的是,教育實踐中,他發現一些學校、一些學生,對自己國家的政治制度一知半解,卻對模擬美國國會之類的活動興致盎然。
“我不否認這些活動對於提高學生的辯論等水準有幫助,但是不自知則根基不穩固,何況很難保證這其中沒有滲透著意識形態色彩。”張梧華説。
當時的張梧華,尚不是政協委員。作為致公黨江蘇省委委員,他對政協工作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由他起草的關於建立健全中國“綠卡”制度、改善外國人管理等方面的建議,也由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時任致公黨江蘇省委主委黃因慧等作為提案提交全國兩會。
“能不能在我國的青少年中,開展模擬政協的活動?”張梧華的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個念頭。
他將自己的想法第一個講給張民生聽。張民生是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他聽後非常認同:“動手動腦才能入心入腦。開展模擬政協,讓學生通過實踐了解國情,了解政治體制。完全可以打造成教育改革的範例!”
張民生曾經擔任過上海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他認識到:“這個活動對政協也有好處。了解青年人的想法,可以拓展獲取社情民意的渠道。”
張民生的肯定,讓張梧華堅定了信心。
經過思考,張梧華決定,選擇提案形成過程,讓中學生模擬。
“在模擬提案形成過程中,選題可以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能力,調研可以培養分析問題能力,建議可以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同組同學共同商討提案,還可以培養合作交流能力,提案的展示過程則培養了學生的演講和表達能力。”張梧華條分縷析地説。
説幹就幹,2012年7月,張梧華與同事們將模擬政協設計在安生創新英才特訓營裏。開營前一週,他們通知每名參營學生選擇自己關心的民生話題,進行前期的蒐集資料、調查訪問,形成初步提案,開營後大家投票選擇,每個班形成一個共同提案。
參營學生陳曉彬對環境保護有興趣,曾作為發起人在學校成立環境議事會,把民主協商融入了環保活動。他不假思索把加強城市垃圾分類管理作為選題,專門跑到垃圾集中處理廠調研。一週裏,他都在抓緊查閱、蒐集、整理資料,形成了較為紮實的提案雛形。
特訓營裏,陳曉彬和他的同學,走訪調研,形成報告,召開聽證會,答辯、協商,最終獲得最佳提案。大家約定回到各自學校後,發動身邊的同學對加強城市垃圾分類管理作進一步探究,對提案進行修改完善。
第一次模擬政協活動的成功,讓張梧華堅定了推廣的信心。他通過教育系統向校長們介紹模擬政協活動,獲得了大量的支援。然而,也有例外。“政協怎麼能被模擬呢?”“涉及政治體制,太敏感。”一些學校用這樣的話語搪塞。
仔細分析不同學校的反應,張梧華發現,如果一所學校的校長對政協有所了解,那麼該校就會對模擬政協更為積極;而對政協缺乏了解的校長,他所在的學校就比較怠慢。
“一旦了解就會喜歡,恰恰説明政協制度的優越性。也給了我推廣模擬政協的更大動力。”張梧華説。
2013年,模擬政協在安生中國創新英才特訓營中再次舉行。總結兩次活動經驗,剛成為江蘇省政協委員的張梧華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僅僅在不到半個月的特訓營中開展模擬政協,參與學生偏少,調研不夠深入,如果能夠向全國中學生推廣,可以延長調研時間,提升模擬效果。
2014年2月,在張梧華擔任副主任的致公黨中央教育工作委員會指導下,全國模擬政協活動顧問委員會和組織委員會成立,並向全國部分中學發出了參加模擬政協活動的邀約。
邀約發出,反響比預計更熱烈。
浙江瑞安中學的陳雲紅老師來電:“一個學校才允許6名同學參加,太少了。我們的同學都很熱情,能不能增加到10名?”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高中政治教研員陳式華並沒有接到邀約。他看到媒體報道,主動給組委會打來電話,希望在廣東推廣模擬政協。“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是教育,特別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當仁不讓的價值擔當。我希望通過模擬政協活動,讓項目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深入了解和體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
接到邀約的學校裏,有人與張梧華想到一起了。
拿到郭涵校長轉來的模擬政協邀請函,北京101中學的政治老師李傑興奮異常。“我之前給學生講授政協相關內容,感覺離學生還是距離太遠。模擬政協的出現,解決了中學政治課缺乏實踐課程的尷尬。我可以用更生動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制度的優越性。”
更讓李傑老師和同學們興奮的是,通過模擬政協這一渠道,他們的調研不再局限于內部迴圈,而是可以通過委員代提交的方式,真正登上政協平臺。
2015年1月,江蘇省政協全會上,由揚州中學和南京外國語學校學生所做的兩份“提案”,經張梧華和江蘇省政協委員吳曉蓓提交,成為正式的政協提案。同年3月,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期間,在首屆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中産生的最佳“提案”通過致公黨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麻建國、謝朝華提交大會成為提案。致公黨中央宣傳部為此召開了新聞發佈會。
推廣模擬政協:講述中國故事
更讓張梧華欣慰的是,有人願意和他一起推廣模擬政協。
2015年,江蘇省常州市專門在全市範圍內組織模擬政協活動,全市所有區縣均選派了學校參與活動。12支參賽隊伍的作品在常州市委黨校公開向社會展示,最終選拔了兩家優勝者,代表常州參加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
“教育要培養合格公民,模擬政協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公民教育方式。學生們也特別認可這種方式,他們在模擬形成提案的過程中,交流、交鋒、交融,上了一堂很好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踐課。今年我們要把全市的參賽隊伍擴展到14支。”常州市教育局德育處處長肖志民説。
模擬政協一年一屆,能參與的學生還是少數,投入在其中的時間也很有限。如何讓更多學生參與模擬政協?如何讓模擬政協成為學生的經常性活動?如何讓協商精神更多融入學生日常生活?
成立社團!張梧華思考出了問題的答案。“鼓勵參與學校建立模擬政協社團,學生一屆屆畢業,社團卻可以打造成長久的課堂。”
今年,張梧華和同事們起草了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學生社團規則、模擬政協學生主席團工作規則等文件,並將成立校內學生模擬政協社團,列為參與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的前提條件。
2016年6月1日,北京101中學模擬政協社團正式成立。青少年犯罪問題成為社團關注的第一個話題。
6月8日,模擬政協社團的同學在指導老師李傑的帶領下,走進海淀法院和海淀檢察院進行調研。十屆全國政協委員、電影《法官媽媽》的生活原型尚秀雲等法律工作者用許多真實的案例,為學生們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法治教育的意義,並就有關建議與學生們交流。
“海淀法院、檢察院特別重視模擬政協社團去調研。我們回來後,他們還專門來電説,領導高度重視,要照片和視頻資料存檔。其實,模擬政協活動還獲得了政協的認可,前不久,我和模擬政協社團的同學還應邀旁聽了北京市政協的提案辦理協商會。有了社團,模擬政協的活動不會僅僅局限模擬形成提案,我想依託社團,模擬政協的協商議政會。”李傑説。
為此,6月7日,他敲開了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的辦公室。
“我之前就知道模擬政協。在一次與民主黨派座談的會議中,全國政協委員謝朝華告訴我,參與模擬政協活動的中學生找他指導提案,我就很關注這個事情,還安排市政協的同志到人大附中、166中學、101中學進行調研。”一開場,吉林一席話展現的開放態度,讓張梧華十分高興。
“今年初,北京市政協還邀請了參加過模擬政協活動的學生和老師觀摩市政協全會。會上,我們和與會的學生和老師進行了座談,得知通過模擬政協和旁聽政協全會,學生對政協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升。老師們也表示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們對中國政治體系的了解、理解,讓平時枯燥的政治課也變得更有意義,學生參與度更高、更主動、更積極。”吉林對模擬政協活動給予了高度肯定。
“現在政協面臨的一個難題是:‘理不屈,詞窮’。要讓更多人理解政協,就要從娃娃抓起。”吉林建議,模擬政協要突出活動在學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功能,重視學生能力培養、指導學生怎麼立題、調研、分析問題等;鼓勵學生多聚焦身邊的事。
當天,吉林和張梧華從10點暢談到12點半,之後帶他參觀了北京市政協,直到快2點,張梧華才離開。
“吉林主席‘理不屈,詞窮’的説法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這也堅定了我在更大範圍推廣模擬政協,講好中國故事的信心。”張梧華説。
中外交流需要“童言無忌”
在首次模擬政協活動中,與200余名國內中學生一起參加活動的還有22位美國學生,其中還包括13位美國總統學者獎獲得者。
“他們是非常優秀的美國青年,未來有可能成為各領域的領軍人物。讓美國的優秀學生觀摩、參與‘模擬政協’活動,有助於他們了解中國的民主,中國的政治制度,有助於他們在美國媒體在中國的報道中,做出自己的判斷。”張梧華説。
早在2003年張梧華就做過中外文化交流。那一年,他組織的音樂家赴英國、愛爾蘭的9所大學開展中國文化日活動。一曲《百鳥朝鳳》也曾讓不少英國、愛爾蘭學生嘆服。除了演出,張梧華還邀請一些年齡較大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介紹中國。
“事後發現,那次活動推廣了中國文化,但是沒講好中國故事。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張梧華注意到,學生們對上一輩人的講述興趣不大。
“外國人也認為孩子是最誠實的。如果能讓我國的青少年和外國的青少年介紹中國,那就容易很多。”基於此,張梧華設計了中美青年大使項目。
該項目是遴選一批具有較好英文基礎的中國學生,去美國各地的中學學習交流,並寄宿在美國家庭。很多接待的家庭和學校位於美國的二三線城市,有一些甚至是在農村和山區,中國在這些美國人的腦海中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
張梧華要求,赴美之前,每位青年大使都要準備展現自己身邊故事、家鄉變化的作品,以備展示。赴美之後,中學生要給美國學生上中文課、開講座、搞活動,要給所在學校組織中國文化周。“身邊事、家鄉情才是最容易打動人的。”張梧華説。
揚州中學的張啟宇同學到印第安納州交流時,驚訝地發現:“很多美國人甚至問我,中國有沒有手機、有沒有網際網路。他們對中國的認識,還停留在25年前。這刺激了我要更積極地向美國人講述中國的現狀。”
在美國波士頓著名的貝爾蒙特高中的校長MichaelHarvey看來:“中美青年大使項目非常有意義。當中國學生站在400多名美國學生面前,用英語講述他們的祖國時,我覺得中國學生非常不簡單。中美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但我們的學生很尊敬中國的文化。”
不僅走出去,也要請進來。張梧華和同事們還招募美國青年到中國支教,體驗中國生活。支教的要求之一就是:每個月都要在個人社交網站上發佈自己拍攝的介紹中國生活的視頻短片。
美國男青年RichardRamsundar選擇了到中國的鄉村進行支教。他被安排到了湖南澧縣。擔心Richard在中國吃不慣,Richard的父母給他寄了一些美國的調味品。Richard把這些東西也拍進了視頻。他告訴父母:“這些東西在澧縣買不到,但是在不遠的長沙就可以買到。”
沒課的時候,Richard喜歡騎著自行車到處看中國的風土人情。Richard的中國朋友們也時常邀請他參加自家的家庭活動。於是家庭聚餐、祠堂等體現中國傳統家庭觀念的鏡頭,時常出現在Richard的視頻中。“中國是個很友好,人情味很重的地方。”Richard多次在視頻中提到這一點。
美國女青年JilliLeonard在江蘇常州的一所職業學校進行支教。她拍攝的視頻裏,更多的主角是校園保安、食堂清潔工等普通的中國人。“見到保安要叫‘師傅’,見到清潔工要叫‘阿姨’。”視頻中,Jilli教她的朋友們怎麼用中文稱呼不同的職業。
“我在中國生活得很愉快,在這裡做的每件事情都很自然。”視頻中Jilli向夥伴們吐露心聲。正是因為與中國朋友的和諧相處,Jilli也熱情投入到中美交流之中,如今她已成為張梧華的一位美國同事。
“改變四五十歲人的成見很難,但是在青年人心中撒下了解中國的種子則是我們力所能及的。我希望通過努力,讓中國的青年更了解自己的國家,讓外國的青年更了解中國。中國青年對自身的了解是根基,只有根基牢固,中外交流的橋梁才能更寬、更結實。”張梧華對自己從事的這項事業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