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超:走在人間正道上

發佈時間: 2016-08-04 13:18:15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韓雪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每每當他坐久了看累了,他也會在中央黨校校園裏四處轉轉,去看看那些無比熟悉的雕像和它們後面的道路與風景。

北京頤和園北側,靜靜矗立著一座初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蘇式建築群落,莊重、大氣、厚重。與一旁華貴、精緻的皇家園林風格大大不同的是,蘇式建築所特有的拙樸、大氣甫一迎面,便令觀者肅然起敬。

林靜天藍的7月,走在綠意蔥郁、威嚴古樸的中央黨校校園裏,好似開啟了一次紅色精神之旅。

沿著校園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映入眼簾的是三組醒目的雕像——馬克思、恩格斯的全身塑像《戰友》、毛澤東的全身塑像《我們的老校長》和鄧小平的全身塑像《總設計師》。沿著他們的軌跡,是一條中國共産黨事業發展、理論發展的紅色道路。

王懷超每天就走在這樣一條道路上,一走就是34年。

這裡是中國共産黨的最高學府所在地———中共中央黨校,也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會長、一級教授、科學社會主義研究者、傳播者王懷超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激情鑄就的成長歲月

1982年2月12日,王懷超第一次來到中央黨校,他清晰地記得這一天:

“那時我還是個風華正茂的小夥子,沒曾想在這個院裏一待就是34年,所有的青春和熱血全部都獻給黨校了。”王懷超感慨著,目光隨著思緒飄回到久遠的年代……

1955年11月,一個男孩出生在冀南平原一個普通家庭。同每一位50後一樣,他的血液中滲透著新中國誕生和成長初期特有的激情與朝氣。他的人生歷程也面臨著那段特殊歷史時期造就的曲折、磨難與考驗。

用他的話説,就是幸運與不幸並存,“幸運的是,我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不幸的是,新中國初創時期多災多難,我的小學、中學、高中都是在輟學、複學的未知中度過。”

1973年高中畢業,18歲的王懷超回到冀南農村開始了知青生涯。相比較大多數來自城市的知識青年,王懷超更能適應新環境中的困難條件,他的努力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先後當過民兵排長、副連長、團支部書記、農場場長、人民公社的理論輔導員、中學老師和縣委宣傳部的新聞幹事。然而,他的內心中卻總是涌動著對知識的渴求與對外部世界的嚮往,這為他的人生轉折埋下伏筆。

1977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而中斷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復,中國由此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那一年,22歲的王懷超毫不猶豫地選擇參加高考,並以河北省平鄉縣文科考生狀元的優秀成績被南開大學錄取。在專業選擇上,他則是受了“高人”指點———賈春峰先生曾經是《紅旗》雜誌的一名編輯,“文革”期間被下放到邢臺地委宣傳部期間,與聰明好學的王懷超相識並熟悉起來。

“哲學是世界觀方法論,是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相當於數學在自然學科的地位。”在賈老師的極力建議下,王懷超報考了哲學專業。

“考上大學,是我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由此決定了我從一個社會青年向一個知識分子轉變。”命運之手的輕輕一指,使他在冥冥中向教學科研這條道路邁近了一步。

大學畢業前夕,王懷超並不滿足去國家機關任職或是留校任教的因循就常的畢業去向,而是做了一個大膽決定:報考中央黨校碩士研究生。

中央黨校的前身,是1933年3月13日創辦于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的馬克思共産主義學校。這所為中國共産黨培養了大批中高級幹部的紅色學校,從瑞金到延安,從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北京,雖在戰火中歷經多次搬遷轉移,卻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黨性修養培養黨的幹部的宗旨,為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積蓄了充足的人才資源。

中央黨校的紅色背景深深吸引著王懷超,他“想到這所神聖的紅色殿堂去看看”。

1981年,中央黨校首次面向社會招收碩士研究生,經過嚴格的統一考試和政審,全國僅有28人被錄取入學,王懷超名列其中。

進入中央黨校學習,對他而言是開啟了一扇通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習的大門。“如果説在南開我學會了哲學思維,那麼中央黨校這三年,則使我奠定了比較厚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剛進入黨校時,王懷超一心想要直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源頭,為此,他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通讀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這是一部2000多萬字的大部頭巨著,至今仍被專業學者奉為“科學社會主義的老祖宗”。

“那時,我天天就是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1982年,馬克思在1844年寫的《經濟學哲學的手稿》被翻譯成一個小冊子,因為這是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的重要著作,王懷超得到後如獲至寶,在上面用鉛筆、紅筆、鋼筆記滿了筆記。後來小冊子都被翻爛了,但他一直珍藏到現在。

正是得益於年輕時穩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的堅守,王懷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達到了嫺熟的境界———“現在,好些馬恩著作我都能背誦。”王懷超不無得意地説起往事,發出朗朗笑聲。

在學科領域之外,王懷超也是一個勤奮的學習者和參與者。

2012年,王懷超成為了全國政協委員,也同時成為了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作為專委會的委員,意味著比其他委員要拿出更多的時間參加政協組織的調研、視察和各類會議。王懷超時間根本就不夠用,他的日程早已經被教學研究、管理工作和各類外出講課等事務填塞得滿滿噹噹,哪兒還有時間?

可他不這麼看。他積極熱忱地參加政協組織的活動,實事求是地提出了不少意見建議。而每一次的調研,他都是“焦點”。

經常陪同委員外出調研的全國政協工作人員都知道,只要有王委員在車上,這一路就滿是熱鬧歡快。而年滿六旬的他並不只是個輸出者,而是仍在不倦汲取著新鮮知識。遇到沒聽過不知道的新鮮事物,他總要想辦法把不知道不理解變成知道和理解,哪怕一直追著別人問,問到別人有些不耐煩了。矜持?那是學術和知識獲取路上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給學生一束,自己要有一筐”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剛剛經歷過撥亂反正,走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雖然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沒有成熟的理論可依,但靠著“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哲學、政治經濟學一道,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三駕馬車”,也是最能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範式,當時的社會發展,又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一種成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摹本。在這種架構下,王懷超漸漸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

在大部分人眼裏,讀書、做學問是一項坐冷板凳的苦差事。但王懷超卻以苦為樂,一頭扎入學習理論研究學術的浩瀚書海裏,在思想的世界裏自由放飛,在清苦的環境裏獨立生長。

1984年,王懷超在取得碩士學位後,留在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任助教。

他並不是沒有別的選擇。中央黨校的首批碩士畢業生在當時十分搶手,他的許多同學紛紛進入中央國家機關工作。而王懷超還學上了“癮”,他不想中斷。

在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這一黨的思想理論陣地上,王懷超是用功的,也是出色的,更是不斷進取的。1986年,王懷超考取本校博士研究生,這時,已是講師的王懷超將自己的目標定位為一個學者。

“做學者,首先要有廣博的知識面和紮實的理論功底,給學生一束,自己要有一筐。”30多年來,王懷超自覺地給自己的“筐”裏填充著知識,從未間斷過。

進入王懷超的辦公室,記者驚呼:這真是一間面積小密度大的“圖書館”啊!不僅書桌上、櫃子上、小茶几上堆放的都是各式各樣的書和資料,就連書架上的書都“長”到了天花板,成了一堵厚實的書墻。仔細再一看:書籍資料雖然又多又密集,但擺放並不雜亂,它們有自己的分類方式和擺放秩序。

書本排列的秩序感,正是源於人自身的秩序感。

不錯,除了外出講課、開會、調研,每天8點前,習慣早起的王懷超就已經到達辦公室坐在書桌前了。把自己埋在桌前,沉在書中,已經成為他堅守了30多年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説是一種愛好。“每天不坐在這裡看點東西,感覺心裏不踏實。讀書、思考,已經成為我的生活方式,一種生活需要了。”王懷超説。

與他的廣泛涉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成果的相對“低産”。“不瞞你説,我寫得較少,也寫得慢,寫完之後,我至少放一到三個月,一年也就寫個三四篇。”對治學近乎嚴苛的王懷超,習慣於用時間擰去思考成果中的水分,確保每一篇論文都是實打實的幹貨。

1996年春,40歲的王懷超撰寫了《當前黨政幹部關注的幾個深層次思想理論問題》一文,引起中央決策層高度重視,時任中共中央主要負責同志作出長篇重要批示,為此中央有關部門也組織力量進行了一年多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對中央決策起到了參考作用。其後,他更是信心十足、不知疲倦地奔跑在理論研究的道路上。

30多年潛心研究,讓王懷超在政治學理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社會發展理論、社會主義改革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出版《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社會發展理論研究》《歷史轉折時期的沉思》《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經驗》《中國改革全書》《中國發展全書》和《1978年以來我國學術界關於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的進展》等多部著作,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社會發展理論研究》是國內第一部有關社會發展理論的教材,《1978年以來我國學術界關於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的進展》一書被社會主義研究學者公認為是一部扛鼎之作……

歲月不會忘記那些默默拼搏的日日夜夜,它會在適當的時候,將曾經的一切展現在眾人面前。

今年5月,當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提升我國學術期刊的品質和水準促進創新發展”專題考察組來到清華同方中國知網技術有限公司時,王懷超被一個展示的電子螢幕吸引住了:自己發表過的所有論文竟然都被羅列在上。“這是我的碩士畢業論文!”王懷超欣喜地發現,位於列表首位的,竟然是他幾十年前的論文———1984年3月發表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上的碩士畢業論文的一部分。

30多年的春秋更疊,將一個翩翩少年變成一個兩鬢滄桑的中老年人,將曾經的博士生,變成如今的博士生導師。現在,博士生導師王懷超手下的碩士、博士、博士後弟子多達數十人。

師門學習交流會,是王懷超每學期為弟子們提供的一個互相學習交流的機會,也是一次定期集中指導的制度化安排。在2016年7月7日的師門學習交流會上,王老師的10多個碩士、博士、博士後圍坐在一起,分享著各自在學習、工作中得到的認識和體會,交流著自己走過的彎路和探索的經驗。而每個人説得最多的,是對王懷超學識的敬仰和人格的欽佩。

王懷超算是個嚴師。

他對投入門下的所有弟子們都提出一個嚴苛的要求:頭一年,集中研讀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他開出的書單裏,《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資本論》則是必須啃下來的。當2015級的博士生談閱讀體會時,王老師會不時提問檢驗學生的思考深度。

論文寫作是每一個研究生的重頭戲,也是王老師要求最嚴格的部分。“從框架結構、章節安排到措辭表述、標點符號,王老師都逐字逐句地修改。”學生們拿到王老師修改後的論文,常常被上面密密麻麻、圈圈點點的修改符號和修改意見,震撼到説不出話來。

王懷超也是個慈師。

2011級的李曉寒在論文寫作上遇到了障礙,於是申請延期一年。那是他意志最為低沉的一年。那一年,王老師不時給李曉寒打電話噓寒問暖、加油鼓勁,還以自然界巧妙生動的比喻和典籍警句勉勵他鞭策他,通過溫暖幽默的形式將信心傳遞給了他。

師者,人之模範也。

今年夏天,包括李曉寒在內的4位博士生即將畢業,他們不約而同地接過王老師的衣缽,選擇去教書。“對於你們的這個選擇,我深感欣慰。”王懷超笑了,但又很快澆上了一盆“涼水”:

“我要告訴你們的是,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做事還是做學問,都是苦差事,要坐得住冷板凳。無論你們將來做什麼,都要記住四句話:“穩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線,保持住本色。”這既是一個老師對學生的臨別贈言,也是一個學者遵循了多年的人生律條。

甘做紅色陣地裏的傳播者

中央黨校是中國共産黨培養幹部的最高學府,具體承擔著輪訓、培訓黨的中高級領導幹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幹的任務。每年,都會有大批黨的各級幹部來黨校學習、進修,接受黨的理論的思想洗禮和世界觀改造。

在黨校,為幹部開設的這類培訓班被稱之為主體班次。每年,王懷超都會登上主體班次的講臺,為黨的高中級幹部授課。對講授主體班次有著長達二十幾年教齡的王教授來説,他的“桃李”的確稱得上是滿天下。

今年4月13日,當全國政協“促進網路文藝健康發展”調研組剛剛抵達湖南長沙賓館時,站在門口迎接的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歐陽斌一眼認出了從中巴車上走下來的王懷超,他上前熱情地招呼著:“王老師,您還記得我嗎?”王懷超哈哈笑著一把握住了對方的手。

1994年,歐陽斌到中央黨校參加中青年後備幹部培訓。時至今日,他依然記得王懷超瀟灑飄逸的講課風格:上課不帶一支筆、一片紙,清茶一杯,面對學員娓娓而談。歐陽斌還珍藏著一份王懷超當年在課上印發的講稿。紙張已經泛黃了,紙張邊緣由於翻看較多的緣故,也有了一些細密的破損。

“敬贈懷超老師,歐陽斌。丙中春于星城。”調研組臨走前,歐陽斌在首頁空白處勁筆疾書這十幾個字後,便將這件講稿雙手捧還給王老師。

這一舉動令王懷超感動不已,他感慨道:“這是我這次調研的最大收穫!”回到車上,這份講稿在同行的委員中來回傳閱著,大家都把這當成一段難得的逸事。對王教授來説,這是他多年黨校教學生涯的一個見證。

比起一般高校,黨校的教學工作分類更多。除了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的教學任務外,主體班次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對省部級領導幹部、地廳局級領導幹部、縣市委書記的輪訓,二是對省部級中青年後備領導幹部和少數民族幹部的培訓。

比起黨校的碩士、博士、博士後研究生,主體班次的學員是一個有著更多生活閱歷、知識積澱和人生經驗的成年人群體,他們來自四面八方,長期從事黨政實際工作,工作接觸範圍廣,思想認識程度深。因此,要從理論角度結合實際,解決他們的思想疑問和工作困惑,是黨校教師必須面臨的一個巨大的挑戰。

王懷超也經常遇到這種挑戰。在主體班次的課堂上、雙向交流會上和小組討論中,都有不少學員會針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在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麼?”“社會主義制度到底有什麼優越性?”……

面臨這些涉及原則性的重大問題,王懷超從不回避問題,他往往以單刀直入、直面主題的方式,第一時間回應學員的提問。

他這樣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涵,“就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規律性。這是一條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線。無論是鄧小平理論,還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乃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都是從不同角度對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回答。無論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回答,還是對‘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認識,也都是圍繞著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

王教授的講課已經進入了一種收放自如的境界。

他有自己的“法寶”:獨立自主地思考,實事求是地講述,幽默風趣地表達。“我研究什麼,我就講授什麼。”30多年始終活躍在教學工作第一線的實踐經驗積累,和從未間斷過的學習、思考,為王教授的教學實踐打下了深厚基礎,他不僅是中央黨校裏在主體班次授課最多的老師之一,也因為講課見解獨到深刻,能切中學員思想實際,深受學員喜愛,曾9次獲得中央黨校教學優秀獎。他講授的“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與實踐”課程被評為首批“全國黨校系統精品課”。

2010年,王懷超升任科社教研部主任。2014年4月,王懷超升任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同時兼任科社教研部主任。2014年7月,被中央黨校評聘為首批一級教授。2013年8月,被選為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常務副會長,2015年6月接任會長。

如果説,學者之間是知識上的較量。那麼做好管理工作,不僅業務上要能夠服眾,還要時刻秉持一顆公心,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者。

在王懷超帶頭營造的公平、公正的學術環境裏,科社部迎來了一陣清風正氣,學科建設、教學科研、隊伍建設都上了一個大臺階,不僅在2015年全校八部一所的教學評估中實現了一個漂亮的末位逆襲,還穩固了科社部在全國科社界的領先地位。

王懷超有自己的學術、管理小世界,也有履職為公的大胸懷。“文藝工作者有文聯,科技工作者有科協,記者有記協,社會科學工作者這麼大的一個群體,卻沒有一個全國性組織……”2016年3月,在全國政協全會的社科界小組會上,王懷超委員替全國200萬社會科學工作者再次發出呼籲,建立全國社科界聯合會,得到不少委員的響應。

如今,雖然已經卸去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一職,但學者王懷超思想上壓根沒有“退休”的打算。“只要眼睛還能看,大腦還能思考,嘴巴還能説話,腿還能走路,我就不會停止學習、思考、講學、寫作、調研……”王懷超就是這麼一個活到老,學到老,思考到老的紅色學者。

每每當他坐久了看累了,他也會在中央黨校校園裏四處轉轉,去看看那些無比熟悉的雕像和它們後面的道路與風景。

王懷超簡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會長,一級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教育長兼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