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的厲麟似

發佈時間: 2016-07-06 21:52:0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勇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厲麟似

編者按:明天就是中國抗日戰爭“七七事變”爆發79週年紀念日,抗日戰爭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也有很多默默無聞做貢獻的無名英雄,歷史學者王勇先生特寫文章介紹抗戰人物厲麟似,介紹他與日本侵略者抗爭鮮為人知的故事。

提起厲麟似,熟悉民國歷史的讀者們或許不會陌生。他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語言學家、中歐文化交流使者,也是我國電化教育的奠基人和中歐教育文化交流的先驅。但關於抗日戰爭時期,他與日本侵略者抗爭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厲麟似(1896~1970),原名厲家祥,字麟似,是晚清金石書畫大家厲良玉的季子。其祖上是周朝開國名相姜子牙,高高祖是清代詩詞巨匠厲鶚。厲麟似早年曾赴日本上智大學留學四年,後又赴德國遊學十年並獲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其三個兄長——厲綏之、厲爾康和厲家禎也都曾留學日本。

抗日戰爭爆發前,厲麟似曾先後擔任過國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副委員長、國立中央大學教授等職,並參與創辦了中德文化協會、世界文化合作中國協會、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等民國時期較有影響的協會組織。1936年,厲麟似翻譯出版了德國“國防軍之父”漢斯·馮·塞克特將軍的代表作《一個軍人之思想》。該書在國民黨軍方中廣為流傳,成為軍隊建設的重要參考書。抗戰爆發前夕,他曾受友人軍事理論家蔣百里之邀為其翻譯德國軍事著作。

1937年抗戰爆發後,厲麟似並未跟隨教育部和中央大學一同遷往西南內地,而是聽取了蔣百里的建議,舉家由南京遷至上海,全力助其翻譯德國軍事著作。蔣百里的軍事著作與戰略思想後來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11月,日軍佔領上海華界。厲麟似當時住在英美租界,尚屬日軍勢力未及而英美等國控制的地區。這一時期,上海租界四面都是日軍侵佔的淪陷區,僅租界內不由日軍所控制,史稱“孤島時期”。孤島時期,厲麟似應友人何炳松之邀任教于暨南大學。已在教育研究領域負有盛名的厲麟似,當時完全可以轉往大後方,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繼續他的學術道路,但是為了給國家和民族培養出更多良才,他毅然放棄了學術研究工作,將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養學生上,並鼓勵學生精忠報國,堅決抗日。他忍受著惡劣的政治環境和艱難的生活環境,繼續留守在“孤島”上的暨南大學。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大舉進佔由英、美、法控制的租界,上海全面淪陷,暨南大學也遷離了上海。因厲麟似是當時的社會名流,曾身居教育部要職,又曾留學日本,日本侵略者與日偽當局曾多次試圖拉攏他,並採用各種腐蝕誘惑的手段逼他出來為他們做事。日本人對厲麟似説,只要他合作,可以給他安排教育部部長或考試院院長的高位。面對威逼利誘,厲麟似不卑不亢,找出了各種理由推脫。他曾暗下決心,決不能為日本侵略者服務。他深信抗日戰爭終會勝利。厲麟似不卑不亢,“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令日本人也無可奈何。 

據厲麟似兒子,我國資深外交官、著名國際法學家厲聲教先生回憶,上海淪陷期間,父親常和他説,自己只是一介書生,不能向兩位兄長那樣一位救死扶傷,一位從戎抗日,他所能做的就是與日本人的“非暴力不合作”,並竭盡所能為國家多培養一些人才。 

厲麟似因堅決不與日本侵略者與日偽政府妥協,導致家中連基本的生活也難以維持,進而妻離子散。厲聲教在《追憶老上海的抗戰歲月》一文中回憶道:“這段時期的艱苦生活對我的身體産生了終身的不良影響,本是地道上海小姐的母親後來也因為在上海生活實在困難帶著弟弟、妹妹一同遷居杭州了。” 

在這段妻離子散的艱難歲月裏,厲麟似並沒有被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統治和高壓政策所壓垮,他懷著一顆精忠報國的心,在一個個饑寒交迫的日子裏,默默地為國家燃燒著他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生命的微光。他翻譯了很多日本和德國的軍事著作,並做了大量的研究,以期能為抗日盡一份綿力。這些翻譯研究成果他都沒有收取任何稿酬,也沒有署名,他都是在不計回報地默默奉獻。 

出身名門世家,自小生活優渥的厲麟似,在民族存亡的危難關頭,顯示出國不可侮、民不可辱的錚錚傲骨,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寧可食不果腹,妻兒顛沛,也絕不與他們妥協合作,堪稱一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的翻譯研究成果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後世進一步研究。 

作者:王勇,歷史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民國史。

此文為作者學術性研究文章,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