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汪俞佳)“廣西的邊民貧困發生率為22.21%,是全區貧困發生率的兩倍多;新疆邊民貧困發生率為26.8%,比全區水準高6個百分點……”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兩會民革新聞宣傳工作通氣會上,民革中央調研部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自2000年“興邊富民”行動開展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不斷加大對邊境地區的支援力度,邊境地區落後面貌明顯改變,邊疆地區實現穩定發展,但邊民脫貧工作的困難依然突出。
邊民窮,究竟窮在哪兒?“基礎設施太落後,比如交通,大多數是三級或等外公路,大型貨車通行困難,邊境口岸基礎配套設施嚴重不足或老化。另外,邊民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植業和傳統畜牧業,依靠産業發展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能力十分有限。”該負責人表示。
民革中央認為,改變這一現狀,從解決邊民的生産、生活資料入手,加大政策傾斜力度,精準發力,真正將扶貧開發資金用到貧困程度最深、生産生活條件最差、邊民最需要的地方。“我們希望國家能夠統籌考慮沿邊公路建設,利用兩至三年時間,把沿邊公路提升到一級公路水準,一方面可以鼓勵居住在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自然屯的邊民搬遷到沿邊公路沿線,改善生産生活條件,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固民強邊的作用。”
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提出了“加大邊境地區轉移支付力度,完善邊民補貼機制,充分考慮邊境地區特殊需要,集中改善邊民生産生活條件,支援發展邊境貿易和特色經濟”的工作任務,並在《國務院關於支援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中對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做出了週密部署。
“這對邊民脫貧來説是極大的利好。”不過,民革中央此前在調研中卻發現一種現象,由於邊民因受教育程度較低,與外界接觸較少,勞動致富的技能和辦法不多,“等、靠、要”思想一定程度存在,脫貧的主觀能動性不強。“比如,雖然邊民互市每天免稅額為8000元人民幣,但大多邊民僅滿足於出讓身份賺取每天20元左右補助,沒有真正參與互市。還有的邊民缺乏創業、勤業意識,坐等著被‘托底’。”
扶貧先扶“志”。民革中央建議,國家結合精準扶貧摸底情況,頭兩三年應將扶貧資金投入重點放在項目扶貧、産業扶貧和加大邊民創業和勞動技能培訓工作力度等方面,讓脫貧意願強烈、肯幹能幹的人先富起來,提高邊民脫貧的自主意識和自力更生的思想認識。同時,加大邊境地區義務教育投入,更加側重教育軟體的投入,通過各種方法,吸引優秀教師紮根邊境教育,以改變舊觀念、樹立新理念為重點,從根本上改變邊民的命運。
結合調研,民革中央進一步呼籲國家加大政策支援力度,鼓勵邊民、邊境企業“走出去”,在境外利用土地、人力資源優勢開展生産活動,免除這些邊民、邊境企業生産物資出口及生産産品進口的稅收和各種行政收費。著力提升邊境地區醫療衛生公共服務水準和品質,給予邊民更多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