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秘書長吳先寧
“中山精神”生生不息 “振興中華”歷久彌新
——專訪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秘書長吳先寧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趙博)“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第一個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這句飽含中華民族每個人乃至全世界華人夢想的口號,今天聽來依然動人心魄。”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秘書長吳先寧説。
201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日。正在此間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上,俞正聲主席在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要舉辦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活動,學習、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進一步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同心實現“中國夢”。
兩會期間,吳先寧在下榻的駐地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他説,隆重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鮮明的時代意義。
沏上一杯龍井清茶,吳先寧先從張靜江追隨、資助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故事講起:“1905年冬天,從上海駛往法國巴黎的一艘輪船上,湖州絲綢巨賈之子張靜江結識了孫先生,心生仰慕,當即留下地址並相約通電暗號。兩年後,東京同盟會本部經費枯竭,孫中山萬般無奈之際,試著給張靜江發去只寫了一個C字的電文。”
“A為1萬元,B為2萬元,C為3萬元,D為4萬元。E為5萬元。”吳先寧説,數日後果真有3萬法郎從巴黎匯到,頓解燃眉之急。後來孫中山為籌集廣東及雲南革命起義所需款項,又先後以A字和E字致電張靜江,都如數得到資助。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像張靜江一樣的人無私相助?答案很明白,因為孫先生對國家民族深沉的愛、對革命百折不回的意志,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吳先寧説:“可以説,他是當時中國幾乎所有期望革新、振興中華的愛國者的‘精神明燈’。”
現在,全球共有75座中山公園,其中分佈在海峽兩岸的就超過40家。比中山公園還多的是遍及兩岸的中山路。“由此可見,孫先生在人民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吳先寧説。
“孫先生畢生的追求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和中國的民主統一,並通過中國人民自己的奮鬥改變貧弱處境,將中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他説,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振興中華”這句口號尤為意義非凡。
吳先寧認為,認識從振興中華到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有助於更加深刻了解近代中國所遭受的苦難與屈辱,更有信心地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民族復興理想的最新宣示,不僅是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奮鬥目標和幾代中國人夙願的凝結,也是對“振興中華”當代價值的新詮釋。
吳先寧説,今人緬懷紀念孫中山具有兩項突出的現實意涵:一是民族平等和國家統一的思想;二是關注民生幸福、實現國家富強的理念。
1984年成立的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專注于孫中山的著作、圖片、文獻及有關研究資料的蒐集和整理,組織學術研討會,與港澳臺及海外孫中山研究機構保持廣泛聯繫。
問及當下學會最想推動的事情,吳先寧毫不猶豫地回答:“希望得到更多年輕人的關注。”
他坦言,青少年思維跳躍,喜歡新鮮事物,內容老套的場館講解、佶屈聱牙的研究文獻、單調乏味的活動形式,容易令他們望而卻步。“孫中山研究宣傳也需要‘網際網路思維’,設法將偉人的思想、言行,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文宣手法表達出來。”
在香港,中西區區議會曾推出結合城市觀光和手機應用程式的“孫中山史跡徑”項目。15個站點裏,有孫中山早年求學的香港西醫書院舊址,有“興中會總會”所在的中環士丹頓街13號,也有1923年春天孫中山發表《革命思想之誕生》演講的香港大學陸佑堂。
“類似這樣的形式值得推廣。”吳先寧説,相信只要年輕人願意接觸了解,一定會被孫先生的愛國激情、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所吸引、所感動。“我們都不要忘了,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傾慕和追隨孫先生的,正是大批有思想、有擔當的志士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