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環境空氣污染防治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系統工程。目前,我們對很多科學問題如複合型大氣污染的形成機理、污染來源、遷移轉化過程和規律、協同作用機制等許多問題的認識還有很多欠缺和空白,對各種污染防治對策的有效性及後續影響也認識不夠。因此,我們要充分做好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應當進一步加強霾、光化學煙霧等大氣污染防治中長期科學研究,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建議:
一、把握研究重點
注重機理研究。進行多學科綜合、交叉的聯合攻關,多角度、全方位展開研究,掌握灰霾、光化學煙霧等大氣污染的污染來源、形成機理、遷移轉化規律、協同作用機理和預測預警等關鍵瓶頸。注重治理技術研究。儘快篩選出一批先進適用的大氣污染防控技術,研發一批、推廣一批、改進一批,形成梯度結構。已有的科研成果要儘快轉化為實用的技術裝備並實現産業化,加快研發急需的技術裝備,已有的技術要根據區域特點進行適當改進並儘快推廣應用。注重跟蹤研究。從關注民生的長遠和戰略高度,開展治霾措施落實情況和效果回顧性評估和霧霾對公眾健康影響的跟蹤研究。
二、穩定研究隊伍
依託環保部直屬研究機構、省級環科院、省級氣象科研所、中科院、高等院校等相關大氣污染防治科研部門和研究單位,吸引國外優秀人才和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科研機構,集聚人才,建立規模化、專業化、多部門聯合併能長期穩定的科研隊伍,構建區域聯防聯控技術支撐體系,為科學研究搭建平臺,設立大氣污染科學研究專項基金,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
三、完善研究機制
現在從國家到地方都在開展大氣污染研究,但數據分散,系統性不強。所以應高度整合各地各部門現有的資訊系統與數據資源,建設大氣環境資訊共用平臺,實行統一歸口管理、各部門協作共用。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制訂數據收集、傳輸、處理的標準和流程,提高研究效率和管理水準。(農工黨中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