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悲壯到豪邁的教育企業家

發佈時間: 2014-09-16 13:42:1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琨

近年來,我國民辦教育發展如火如荼,已經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談到民辦教育的發展,我們不得不提到一位情係西部教育的“平民教育工作者”。他,就是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中華職業教育社副主任、四川現代教育集團董事長蘇華。

24年前,蘇華憑著對教育的一腔熱忱,開始了他壯麗的教育人生。先後舉辦6所職業學校、2所基礎教育學校、2個培訓就業中心。如今,蘇華創辦的四川現代教育集團,已經成為在校生7萬多人,教職員工3000多人的大型專業化教育集團。24年來,為社會培養了39萬餘名有一技之長的合格大中專畢業生和技能人才,幫助數萬個家庭脫貧致富。蘇華的敬業精神和無私奉獻,折射著當代民辦教育人的辛勤和汗水,閃耀著當代民辦教育人的理想和信念,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後獲得“黃炎培傑出校長獎”、“民建全國優秀會員”、“民建全國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黃炎培傑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被《職業技術教育》雜誌選為“2010年中國職業教育十大人物”,被《中國西部》(教育版)雜誌評選為“2011年度影響中國西部教育十大人物”。

矢志不移,創建精品學校

回顧自己的創業歷程,感慨于一路前行都伴隨著政府決策的支助與扶持,蘇華説得最多的,就是時代的推動。

90年代初期,蘇華帶著自己多年積蓄投身民辦教育事業。從最初的職業培訓班,到涉足義務教育,再到教育門類齊全的四川現代教育集團;從丘陵大縣崛起的中江職業中專,到響譽四川的德陽外國語學校,再到涼山民族地區舉辦西昌職校、會理職校;從單純的社會培訓,到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和終身教育的縱向一體化直通車式集團化辦學……蘇華走出的每一步,都走在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前列。

從1990年到1995年,蘇華一直從事職業培訓。五年的工作經歷,使他對教育的感情越來越深。尤其看到學員們經過技能學習培訓,紛紛就業創業,勤勞致富,讓他更深切地體會到教育的意義。蘇華曾説:“我感到我的工作能夠讓更多的人成功成才,生活更加富裕,家庭更加幸福,這成為我最大的快樂源泉。”

2002年以後,我國房地産、採礦業強勢崛起,很多人建議他將資金投向這些回報率高的行業,他不為所動,婉言謝絕,仍熱心於為社會打造更優質的教育服務。2002年,蘇華毅然把創業以來的上億元積蓄投入到德陽外國語學校的建設中。有好友勸他:“老蘇,你一旦把這些錢轉入到學校的賬戶中,就不再是你個人的財産了,你以多年積蓄舉辦的德陽外國語學校,也不再是你的個人財産,而是屬於學校的法人財産,這樣做是不是太不值得了?”面對質疑和擔心,蘇華沒有動搖,反而以更多的熱情和精力投入辦學。

正如媒體對他的評價:“他是一位溫和的辦學者,卻有著犀利的主張,堅定的行動。他以極強的判斷力、適應力,將個人行為與地方政府意志恰切相配,在一個經濟並不發達地區成功推動民辦與公辦雙重體制的融合,率先實踐職業教育的集團化、連鎖化辦學。”

前行的道路總不會一帆風順。由於“民辦公助”的辦學模式還是新鮮事物,了解不深的部分公眾對“民辦公助”新體制還不理解。有了誤解,就去解開;對集團不了解,就加強宣傳;對“民辦公助”新體制有顧慮,就爭取在崗在編教職工“身份不變、待遇不變、評優晉級不變”的政策,給所有人一味定心丸;對學校未來有擔憂,就讓他們走出去,親眼看看集團、看看中江職校的蓬勃生機……無論是一個地區,還是一個學校的發展,沒有思想的領先,就沒有發展的領先;實現不了觀念的超越,就實現不了發展的跨越。如果僅僅因為反對的聲音就放棄改革進取的腳步,蘇華和四川現代教育集團就不可能走過24年的光陰,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成績。

不退縮于發展面臨的挑戰,不放棄時代賦予自己的使命。蘇華,以錚錚鐵骨支撐起了民辦教育的一片天地。

辛勞和付出結出了纍纍碩果。建校14年的德陽外國語學校已經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優質中學,中考A等級學生比率連年名列德陽市前茅,連續六年高考本科上線率、重本上線率居德陽市第一名、六年德陽文理科狀元花落德外;投資2億元修建的中江職業中專學校,先後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和全國首批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職教改革“中江模式”享譽四方……

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蘇華作為唯一一名民辦教育院校代表在大會作典型發言,並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國務委員楊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親切握手。

潛心教研,迎來碩果滿枝

蘇華同志從教育管理實際出發,堅持科研引領,推動學校發展,先後承擔四川省重點課題《職業教育標準化管理探索與實踐》、教育部重點課題《職教集團校企合作中的工業文化對接研究與實驗》等重點課題的研究任務,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008年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的當天上午,時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在成都主持召開四川省職教攻堅動員大會。蘇華作為唯一的職業院校代表在會上發言,得到了劉奇葆的高度評價。在歷史機遇面前,怎樣才能乘勢而上,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排頭兵作用?蘇華經過調研和反覆論證,決定從引入企業標準化管理入手,不斷提升軟實力,在外延擴張的同時,更加注重內涵發展。

2008年8月,一個成熟的《職業教育標準化管理研究與實驗》課題方案終於誕生了,並很快得到四川省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門的一致認可,列入2008年四川省教育科研重點課題。

為提高研究水準,確保研究品質,蘇華還邀請全國職教專家舉行學術報告會和專題講座,採取以會代訓方式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有關現代教育理論、現代管理理論、教育政策法規和科研工作的有關知識,精心制定研究工作方案和計劃,建立總課題組、子課題組、實驗學校相結合的課題管理體系,建立健全課題研究責任制度、品質與進度驗收制度、考核獎懲制度等,並籌集課題經費100多萬元,保障科研工作條件。

在研究過程中,蘇華堅持解放思想,跳出職教看職教,跳出學校看學校,敢於打破常規,突破現狀;堅持理論研究、政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積極引入現代教育新理念,應用現代學校管理新成果,尤其注意吸收現代企業管理方面的一些新的理論;堅持深入調查研究,充分佔有一手材料,認真思考為什麼、是什麼、怎麼做三個問題,重點研究做到什麼程度、由誰負責、誰來做、需要設立什麼機構、怎樣劃分職能、需要建立那些基本制度、按什麼方法、步驟去做等問題。

課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制定了一套較為科學、先進、可行的職業學校管理標準;形成了獨特的集團化、連鎖化職教發展模式;提出了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若干建議;整理了國家及部分地區職業教育管理的優秀文件;産生了一批較高價值的學術文章。

由教育部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四川省教育廳、教科所及有關職業院校的專家組成的成果鑒定小組對《職業教育標準化管理研究與實驗》課題給予了高度評價。2013年,課題研究成果榮獲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五屆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同年由蘇華主編、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國家教育部副部長魯昕作序的《職業教育標準化管理探索與實踐》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穿越災難,由悲壯到豪邁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現代教育集團多所學校不同程度受災,直接損失9600多萬元。

面臨繁重的重建任務,他提出了“不能等、不能靠”的主導思想,領導全體教職員工展開自救,精打細算,把每一分錢都發揮最大效用。那段時間他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大家都睡了的時候,他還在辦公室,思考如何合理使用資金、如何儘快複學、怎樣確保重建工程保質保量完成……

在全力自救的同時,蘇華還成立“志願者”服務隊,積極為其他受災群眾提供幫助。免費為300名什邡災民供應食宿,免費安置中江縣1000余名醫務人員和病員,同時還捐款100余萬元和大量物資。

走進涼山,情係民族教育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職業教育最薄弱的市州之一,經濟基礎差、條件非常艱苦。2009年以來,蘇華貫徹落實四川省委、省政府職教攻堅大會會議精神,深入涼山彝族自治州發展職業教育,開展職教扶貧,投資11億多元舉辦會理現代職業技術學校、西昌現代職業技術學校和四川工貿職業學院,為涼山民族地區孩子打造國內一流的職業教育學習、生活、實訓環境,形成從中職、專科到本科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立交橋,初步構建了符合國家職業教育發展要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辦學以來,會理職校和西昌職校在隊伍建設、專業建設、教學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教育教學品質和畢業生就業安置水準領先全省。

蘇華在涼山州民族地區的職教實踐,克服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基礎薄弱、“雙師型”教師缺乏等困難,在民族地區深化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方面不斷改革創新,為服務“三農”、扶貧攻堅和減緩就業壓力發揮了積極作用,破解了民族地區優質職教資源嚴重不足的難題,為民族地區孩子成長成才、優質就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直接或間接幫助上萬個經濟困難家庭脫貧,獲得了少數民族同胞的認可,被當地老百姓稱讚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

感恩社會,熱心慈善事業

了解蘇華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為人謙遜,低調樸實;他生活簡單,一件打折衣服能穿好幾年;他工作投入,刻苦勤奮,每天忙到深夜,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幾乎沒有節假日;他和所有的老師一樣在食堂排隊打飯,還和同志們利用午飯時間一起討論工作;他還時常利用下班時間和幹部看校園、到工地,研究工作,指導學校的各項建設。有員工擔心他的身體,建議他多休息,他風趣地説:“一邊散步一邊講工作,一舉兩得,好得很嘛!”

蘇華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對他的“孩子們”卻非常慷慨——“真正發揮教育作為公益性事業的作用”,是蘇華長期恪守和努力踐行的信念之一。職業學校中20%以上的學生都來自經濟條件薄弱的家庭,每年都有很多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打工。面對這一情況,蘇華感到非常揪心,提出了“不讓任何一個孩子因交不起學雜費而失學”的目標。從2008年開始,四川現代教育集團每年為5000余名貧困學生減免學費、生活費1000多萬元。

創業24年來,四川現代教育集團不僅致力於創建人民滿意的優質特色教育事業,同時也努力在推動教育扶貧和社會公益等方面為地方作出積極的貢獻。蘇華先後向成都市府南河改造工程捐資30萬元;向中江縣特殊教育事業捐款60萬元;“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向災區捐款100萬元;向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捐款100萬元; 2010年向中華同心溫暖工程捐款1000萬元。24年來,累計為各種公益事業捐款、為貧困學生減免學雜費生活費,為下崗職工減免培訓費等共計1億多元,安置下崗工人、農民工3萬餘人,目前尚有600多下崗工人和農民工在其集團所屬學校工作,為地方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擔負起傳道授業者的職業使命,培養具有終身發展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人才,蘇華積極探索和構建新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於是一系列畢業延伸教育制度應運而生——凡因自身原因或企業原因,學生到企業後不適應崗位、異地水土不服、企業沒有按合同履約等情況學校都將無條件援助,併為學生的維權或協調工作免費服務;而回到家裏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學校將根據學生的意願安排繼續學習培訓或另擇就業,直到學生有滿意合適的工作崗位;學校與企業隨時保持聯繫,同時做好學生回訪記錄,及時了解學生在企業實習情況,免費為學生跟蹤服務三年,實現了就業穩定率97%以上。

殫盡竭慮,積極參政議政

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民建中央科教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政協常委、四川省政協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期間,蘇華深入調研,花了大量時間撰寫提案,努力為服務“三農”、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蘇華在職業教育方面的思考尤為深入,在經過多方調研和分析綜合的基礎上,他撰寫了大量關於職業教育方面的提案。他主張圍繞四川省職業教育三年攻堅提出的發展目標和任務,營造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宏觀環境,將四川省建設成為西部職教高地。主持完成了《關於推行職業教育標準化管理的建議》等多項科研成果,累計撰寫了《加快中職教育發展,推進全省職教攻堅》、《提升德陽職教水準,提高服務“三農”能力》、《加強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推動我國實體經濟健康發展》、《關於省市共建,打造西部職教高地的建議》等提案百餘篇,其中他撰寫的提案《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必須培養造就大批新型職業農民》、《關於嚴控餐飲浪費,強化餐廚垃圾管理》入選全國政協官方網站“提案選登”欄目,他撰寫的《政府支援,民間效力,成立四川中華職業教育社》、《關於在四川四大連片貧困地區開展職教扶貧的建議》等提案被省政協評為“優秀提案”,並被相關部門採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蘇華同志的敬業、勤業和樂業,深深地感染和帶動著周圍的人們。蘇華曾寫了一首詩回顧自己的教育歷程,其中兩句這樣寫道:“忠肝不懼創業難,壯志踐行報國心。百計千方謀發展,廿載攻堅獻吾身。”這是蘇華作為一個民辦教育工作者對已經走過的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他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標。如今,蘇華率領的四川現代教育集團更加意氣風發,蒸蒸日上,正乘著國家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春風,朝著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教育集團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民建中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