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慈:發揮海外華僑留學生積極作用 傳播佛教慈悲本懷

發佈時間: 2014-09-09 13:57:50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王金梅

佛教慈善是由慈悲心生起的具體行為,慈悲是佛法的重要原則,是佛教的根本所在,並由觀世音菩薩所代表,如《讚觀音文》雲:“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成妙功德,具大慈悲。于一身心,現千手眼,照見法界,護持眾生……”

作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道慈(資料圖)

 

由上不難看出,這是觀音菩薩對眾生的終極關懷——體現了超世的大慈大悲精神。“無間重愆,纏身惡疾,莫能救濟,悉使消除。三昧辯才,現生求願,鹹令果遂,決定無疑。能使速獲三乘,早登佛地”,即救眾生一切災難,滿眾生一切所求,是對眾生的現實關懷——體現了超凡的大慈大悲精神。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的關懷在範圍和對象上跨出種族、超越國界,包容一切文明、一切人群、一切動物和一切有情,要幫助一切眾生“永離惡道,得生佛前”,“速獲三乘,早登佛地”,及至“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即令一切眾生徹底解脫覺悟,成就佛果——體現了超宗教的大慈大悲精神。

這是真正的最徹底、最平等的由終極至現實的全程關懷,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本懷,這種佛教的慈善理念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是就菩薩超凡、超世、超宗教的大慈大悲精神。

以無緣大慈的精神超越人我相對的世俗情見,盡最大努力在最大範圍內開展慈善事業,這就是觀世音菩薩超凡的大慈大悲精神。

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積極傳播佛教慈善理念,使慈善活動的組織者、施予者、受施者乃至所有見聞者,于理上明瞭三輪體空,於事上深信因果,確立正信的功德觀與因果觀,從而解決人生社會現實問題背後的根本問題,趣向佛教慈善的終極目標,便是所説的觀世音菩薩超世的大慈大悲精神。

通過中國佛教在全球華人中産生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充分發揮海外華僑和留學生在傳播優秀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以超宗教、超意識形態的同體大悲精神,積極主動地與全人類共同分享佛教智慧,共同實踐佛教慈善理念,即觀世音菩薩所説的超宗教的大慈大悲精神。

【人物簡介】

道慈,男,漢族,1953年6月生,浙江舟山人,1979年10月出家,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舟山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普陀山普濟寺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