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溫思美提交了《關於培育現代農民,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提案》,提案建議:制定“現代農民培訓十年行動計劃”,並將其納入國家的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整合現有職業教育資源,使其成為農民培訓計劃的主要載體和平臺;農民的職業教育培訓,可考慮多目標分階段進行;解決現有的職業教育機構分割管理的體制。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在培訓現代經濟發展所需技能人才、促進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就業、加快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等方面都做出來了重要貢獻。但是,據調查,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機構,無論是公立的還是民辦的,在專業設置和教育資源配置方面,都把目標主要集中在培訓農民成為“非農民”,即為城市和工業培訓熟練勞動者,而很少或者幾乎沒有關注如何把農村青年培訓成為“現代農民”。
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逐步推進,農村人口向城市工業的轉移,許多農村出現了“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兼業化”的趨勢。據調查,80後農村出生的青年中,平均只有13%左右的人仍然留在農村,95年前出生的90後農村青年中,留在農村的不足10%;而這些留在農村的青年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在父母的指導下從事農業(畜牧、水産養殖)。更為令人擔心的是,這些留在農村的青年人,所受教育非常低,平均小學肄業,且許多還有社會交流的(身心)障礙。
面對這些數據所反映的現實,我們可以想像,當這些80後、90後的父母進入工作性老年後(大致在10年以後),農村將面臨嚴重的勞動力數量和品質(功能性)短缺。我們不得不問:十年後,誰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誰來建設現代農業?誰來保障我國的農業和糧食安全?我國的農業和農村將是何等的景象?
農業的産業特性決定了對農業勞動者技能的特殊需求。要成為合格的農業勞動者,特別是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現代農業的熟練勞動者,其技能具有“資産專用性”和勞動技能投資的“不可逆性”,也就是説,其他行業的勞動者很難輕易“轉業”成為農業勞動者,而熟練農業勞動者的投資又需要更長的學習時間和實踐的積累,除學校學習之外,更需要“口傳心授”式的實際操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