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政協主席黃躍金與多位委員聯名提交了《關於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提案》,提案建議,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相協調;居住城鎮化與社會保障城鎮化相協調;人口素質提升與城市文明要求相協調。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經過程和遠大戰略,也是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中共十八大報告七次提到城鎮化,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載體”到“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足見城鎮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踐中的重要意義。
一、要正確把握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作用
新型城鎮化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特徵,推動城鎮現代化、生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全面提升城鎮化品質和水準,走城鄉統籌、産城互動、集約高效、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元化城鎮化道路。
新型城鎮化與以往的城鎮化有所不同,以往的城鎮化注重人口集聚和城市規模的擴張,新型城鎮化在此基礎上有很大提升,其實質是要在經濟發展方式上,實現從粗放向集約轉型;在發展重心上,從注重經濟增長到關注品質提升、社會事業發展和改善民生上;在城鄉關係上,從城鄉分割向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轉型;在空間結構上,從無序開發向有序開發轉型。新型城鎮化的價值目標是經濟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生態環境更加優美、人口素質明顯提高、生活水準顯著提升,方針原則是集約智慧、綠色低碳。
推進新型城鎮化意義深遠,關係著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於推進新型工業化而言,城鎮化不僅為其提供平臺和載體,也為加快工業化進程提供源源不斷的自由勞動力。對於農業現代化而言,強化城鎮帶動,提高城鎮化率,有利於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由依靠物質投入向科技支撐轉變,推動由分散經營向産業化經營和合作經營轉變,有利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工農差距、城鄉差距,並最終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同時,城鎮化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依託。可以説,城鎮化是我國當前最大的結構調整,最大的內需源泉,也是最大的改革“紅利”。它關係著投資消費需求的擴大,影響著産業結構的升級,制約著城鄉協調發展,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影響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二、要清醒認識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成效和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城鎮化發展迅速,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以江西省為例,近年來,我省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一是城鎮化水準明顯提高。2012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47.5%,與2008年相比城鎮化率提高5.16個百分點,新增城鎮人口330萬。城鎮化水準在全國排名第20位,在中部地區排名第3位。二是城鎮體系不斷完善。我省已基本形成以南昌為中心、滬昆線和京九線為發展軸帶的大十字格局。2012年,全省50-100萬人的大城市達到8個,比上年增加5個;20-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達到12個;全省有縣城以上城市92個,建成區面積達199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20平方公里,新增城鎮人口80萬。三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近年來我省各地城建實施項目之多、投入資金之大前所未有。2012年,全省共實施5000萬元以上城建重點項目1160個,總投資3592.7億元,一大批基礎型、功能型、生態型城鎮設施相繼建成,城市綜合承載力不斷提高,功能不斷完善,城鎮道路、給水和燃氣管網等設施水準在全國排名前移,是全國第五個實現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全覆蓋的省份。四是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3.1%,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由76.1%提高到80.7%,11個設區市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生態環境品質位居全國前列。
同時,我省也清醒認識到,城鎮化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一是城鎮化總體水準偏低,相比全國平均水準仍有較大差距;二是呈現“兩極化”態勢,一些較大城市患了“膨脹病”,有吸納能力無承載能力,有些小城市有承載能力而無吸納能力;三是人口城鎮化滯後於土地城鎮化,城鎮公共服務供給二元化,城鎮化發展品質有待提升;四是城鎮建設品位不高、特色不鮮明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五是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六是人們生活觀念和素質有待提高等。這些問題都有待今後切實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