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是新一屆政府著力推進的第一件大事,被視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馬前卒”,宏觀調控的“當頭炮”。
作為十八屆三中全會頗受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政府職能轉變是社會各界的共同期待。當前政府職能轉變處在什麼階段?面臨哪些難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用了兩個“最關鍵”作答:當前中國政府正處在向市場、企業、社會、地方放權的最關鍵時期,正處在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型的最關鍵時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資料圖)
□談問題
政府介入微觀經濟活動滋生腐敗
記者:新一屆政府成立後為什麼把轉變政府職能擺在突出位置?轉變政府職能與全面改革之間是什麼關係?
遲福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從1993年被十四屆三中全會確認,到現在已經20年了。20年中,隨著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此消彼漲,政府主導型經濟方式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明顯的缺陷,今天已成為經濟生活面臨的最大問題。因此新一屆政府突出強調要在更大程度和範圍內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導作用,在市場主導下有效發揮政府的作用。
關於政府職能轉變與全面改革之間的關係,我的理解是,轉變政府職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也就是説,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取決於政府職能的實質性轉變。只有通過政府職能轉變,才能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和合力。
記者:您認為當前政府職能轉變有哪些不到位?帶來哪些問題?
遲福林:政府職能轉變
近幾年取得一定成效,但仍不到位,主要體現在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的特徵仍然比較突出。地方政府仍在以追求GDP增長速度為主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重要途徑、以資源配置的行政控制和行政干預為重要手段,導致投資消費失衡、重復建設、産能過剩、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還造成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缺位。
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也給政府自身建設帶來十分突出的問題,深度介入微觀經濟活動滋生權力尋租等腐敗現象,成為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談放權
放權是政府簡政和精兵的前提
記者:本屆政府承諾5年內至少取消和下放1/3以上的行政審批事項,今年中央已取消和下放334項,效果如何?為什麼政府職能轉變要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
遲福林:當前行政審批事項仍較多、審批程式繁瑣、效率低下,利用審批牟利的問題比較突出,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能加大政府放權力度,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從這個意義上講,轉變政府職能需要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新一屆政府以放權為重點破解政府職能轉變,思路很清楚,力度也比較大。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絕不僅僅是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數量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讓市場在更大程度上、更寬的範圍內配置資源。
記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1日在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簡政放權受地方和部門利益影響,有的含金量較高的審批事項仍留在手中,有的放權有水分,“幹貨”不多。為什麼會這樣?
遲福林:現在總體上看,我們在向市場放權上已經又向前走了一步,但更實質的權力放得還不夠。其一,以打破壟斷為目標向市場放權還不夠;其二,儘管有些權力已開始下放,但涉及政府自身利益的、含金量高的權力下放還不夠,所以現在正處在放權的最關鍵時候,到了是繼續堅持政府主導下市場的有限作用、還是市場主導下充分發揮政府作用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根本問題,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轉換的關鍵點。
記者:政府承諾這次機構改革要確保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但“精兵”力度似乎不大。
遲福林:這三個問題的先後排序是:放權,簡政,精兵,放權是簡政的前提,所以核心問題是政府放權,放權一定會帶來政府簡政,簡政將為精兵創造條件。放權是一個大前提,如果放權不破題,簡政很困難,精兵也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