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領域的關鍵詞就是“改革”。2013年,有人稱之為是“金融改革年”,貸款利率放開、上海自貿區掛牌、民營銀行大熱、網際網路金融風雲……我國金融改革在一個個機遇和挑戰中,正逐步駛入“深水區”。
正在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今天進入第三天。以降低金融行業準入門檻、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為重點的金融體系改革將是重頭戲之一。
在我國銀行業龐大的隊伍裏,依次排列著5家國有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3家政策性銀行、和224家農商行。這些銀行中,絕大部分屬於國有性質。然而根據全國工商聯去年發佈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調查報告》,90%以上的民營中小企業,實際上無法從銀行順利獲得貸款。中賽國際商務有限公司經理裴治斌一説起貸款,就“一肚子苦水”:
記者:一般來説你會向哪些銀行貸款?
裴治斌:相對小的商業銀行,他們相對來説條件要求可能不是那麼苛刻。包括利率的話,可以跟他們商量,比如説優惠百分之5優惠百分之10,我去四大國有銀行貸款,它都是給你一個上調比如説多少多少點,下浮的可能性比較小,大的國有銀行説白了他因為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是吧。它合作的都是大客戶。小的企業像我們貸款肯定是沒有門路的。
在過去三年裏,民營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是成本高、期限短、且遊走在政策和法律邊緣的民間借貸。其中55%左右的貸款是少於半年期的短期借貸,貸款利率都高於國家規定的利率四倍,即25%以上——小微企業的壓力和處境,可想而知。
今年6月20號,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提出“探索設立民營銀行”,7月5號,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這份後來被稱為金融“國十條”的《意見》,被普遍認為是為民營資本設立銀行“鬆綁”。一時間,全國各地掀起企業申請銀行牌照的熱浪。由納入監管體系的民營銀行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和融資服務,是金融體系改革的突破口。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允許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民營金融機構,通過相關的制度安排,防範道德風險,防止風險外溢。”(丁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