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9日下午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舉行第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並講話(新華網10月31日)。在集體學習慣例延續11年後,中央政治局首次專題學習住房領域情況,所以業內人士盛讚這是“歷史上談房地産規格最高的一次會議”。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從民生上講,關係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係人民安居樂業。在即使篤信市場經濟的美國,住房保障也被列入社會整體保障之中。住房問題又是發展問題,對正處在穩增長的中國意義更加重要。住房投資和建設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內,既能夠拉動投資,又能促進消費。特別是在政府主導的大投資逐步退出後,保障性住房建設應該作為投資拉動力的一股力量,而且投資潛力非常之大。
從我國國情看,住房體系建設總的方向是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這也就是我們一直討論的“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的住房體系。這次政治局學習的側重點在於“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重中之重是加快推進保障房體系建設,抓好政府該管的事情。
這一目標具體而明確:十二五期間,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戶),到2015年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這是政府對人民作出的承諾。明確政府在住房問題上必須托底兜底:總有一部分群眾由於勞動技能不適應、就業不充分、收入水準低等原因而面臨住房困難,政府必須“補好位”,為困難群眾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估計“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這一議題,還會有會議專題研究,以增加多層次住房供給為主線,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為手段,從根本上平衡住房供需,抑制過高房價,實現全民“住有所居”。
從住房體系的思路上看,由過去限購等著重于抑制需求的思路,轉變為增加住房供給特別是保障性住房供給的思路。這次政治局集體學習,直接提出“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的概念,將供應體系放在顯著位置,是整個住房體系思路的大轉變。
中國的最大國情是有13億人口,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解決中國的住房問題,必須考慮13億人口這個最大國情:一方面,要有適合國情的住房供給模式,如必須抑制大戶型、豪華大面積、別墅類住房的供給和需求,畢竟土地資源就那麼多;一方面,要實現住房消費的多層次化,即保證“住有所居”而不是人人有産權房,産權房、公租房、租賃房等都是實現“住有所居”的途徑。
總之,“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以增加供給為主線,以財稅等經濟手段調節為主,土地、小産權房、房産稅改革政策三箭齊發,我們有理由樂觀期待百姓“住有所居”。(余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