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聚焦住有所居:重建住房供應體系

發佈時間: 2013-11-08 11:34:15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馮昭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注意到,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一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接見外賓時提到了“解決發展問題、改善民生仍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從不關心政治的45歲安徽籍包工頭徐根苗也發現:還有幾天就要召開的三中全會突然跟自己有了聯繫。

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的當天,關注戶籍制度改革、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房産稅等成為各大網站的熱門標題。

在京務工人員關注房地産調控政策

徐根苗在北京做房屋裝修20年,這幾年在“限購”等多種房地産調控政策下,他的生意已經不如以往。此次中央要加大保障房建設,似乎可以預見他的生意又可以好轉了。

就他本人而言,在北京按戶口“限購”前他已經有了兩套房,如果徵收房産稅,不知道會不會涉及自己。當時是想為兩個孩子在北京紮根打下基礎,但現在大兒子跟著自己做裝修,小女兒在老家上學,似乎離用得到這套房子還很遠。

徐根苗也想把女兒接到北京上學,但在北京上完學還得回安徽高考,教材、題目難度都不同,在北京接受教育再回競爭激烈的安徽肯定考不上大學。所以在北京上完小學後,徐根苗把孩子送回了老家縣城的中學。自己沒有念過多少書的徐根苗想要孩子能圓大學夢。“雖然我掙的錢比你多,但我們在這個城市還是外來者。我希望我的女兒像你們一樣,上上班不用掙很多錢,但有一份體面的生活。”徐根苗這樣告訴記者。

雖然徐根苗希望兒女獲得城市戶口,但他自己卻不願轉為城市戶口,因為家裏還有宅基地和農田,種田不要錢,宅基地還有可能因城鎮化受益,而且他再過15年就可以領到“退休金”了。

像徐根苗這樣在城市流動的外來務工者中國目前約有2.3億。在大城市落戶、安居、樂業,享受同樣的教育、醫療、養老保障,讓第二代成為真正的“城裏人”,是他們的目標。

構建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

對決策者來説,戶籍制度、教育體制、社會保障、收入分配製度、乃至更廣泛的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等等社會領域的改革確實是一個更大的改革難題。統籌城鄉改革,讓農民、城市流動人口、城鎮居民共用改革發展的成果,預期也將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的重要內容。人們期待即將於11月9日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制定路線圖。

民生與社會管理改革是新一屆領導集體上任之初就制定的目標。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行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就強調“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013年3月17日“兩會”剛剛結束,新就任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承諾“用改革最大紅利讓廣大人民受益”。

10月,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的講話,傳遞的“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的資訊,已經到達如徐根苗這樣的普通勞動者。

胡鞍鋼告訴記者,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決定》,共計50條,涉及社會體制改革方面的有4條,關於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有3條,教育體制改革有1條;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決定》,共計42條,涉及社會體制改革方面的有4條,分別關於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體系、教育體制、公共衛生體制改革。

經濟學家胡鞍鋼預計,此次全會《決定》將根據中共十八大所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要求,專門就社會體制改革作出部署,從制度上、體制上、機制上進行了具體設計,以便實現兩個核心目標:一是保證解決民生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大大地強化了社會主義公平因素;二是開創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用的生動局面。

又如“住有所居”。10月29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的講話,已經傳遞了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的重要資訊,這也涉及到千家萬戶。對世界最大城鎮人口規模、且還在迅速成長的中國,實現“住有所居”任務十分艱巨,更需要制度創新。為此,習近平在講話中明確提出了改革方向:從我國國情看,總的方向是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建立健全經濟、適用、環保、節約資源、安全的住房標準體系,倡導符合國情的住房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