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點建議: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積極發展高效迴圈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
建議根據各地農業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面積推廣覆膜保墑、節水灌溉、集水補灌技術,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推進特色優勢産業集聚升級和集約化經營,全面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準。
北部引黃灌區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堅持用現代物質技術改造農業,用工業化理念引領農業,用産業化方式經營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産業區域化、經營集約化、生産規模化和産銷一體化步伐;以節水型灌區建設和中北部土地開發整理為契機,以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資訊化為突破口,以節水、節肥、節地、節能為切入點,全面提高勞動生産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産出率,進一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準,建成引領西部、示範周邊、領先全國的現代農業示範區。到2015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力爭突破1萬元大關,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目標。
中部乾旱帶旱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解決荒漠化問題為重點,以水資源綜合利用為抓手,改變思維定式,把種植結構的重點放在建立與乾旱相適應的作物結構上,找準定位,用好當地的資源優勢,建立新型耕作體系,變“被動抗旱”為“主動調整”,穩定發展硒砂瓜、馬鈴薯、灘羊、甘草等特色優勢産業,積極有序地推進生態移民和發展勞務經濟。到2015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與引黃灌區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南部山區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大六盤生態經濟圈”為目標,以加快生態恢復和旱作基本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以集水、蓄水、保水、節水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切入點,繼續貫徹“生態優先、草畜為主、特色種植、産業開發”的方針,加快建設“六盤山百萬畝水源涵養生態林帶”,大力發展草畜、馬鈴薯、食用菌、小雜糧、中藥材等生態接續産業,到2015年,將南部山區打造成西部重要的綠色、有機農産品基地和環境友好型生態農業示範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5500元以上。
(二)準確定位,以點帶面,大力發展規模化、産業化經營
一是發揮“三大示範區”的示範帶動作用。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要任務,針對北部引黃灌區、中部乾旱帶、南部山區的氣候地質特點,以13個特色優勢産業為主線,突出“區域特色、主導産業、科技支撐、綜合配套、機制創新”,整合現有資源,選擇耐旱作物,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打造不同産業、不同層次、不同模式的種植示範基地。二是著力推進産業化發展模式。根據區域特點,鼓勵和引導以資源為導向,以精深加工為重點,大力發展特色生物制藥、綠色飼料、生物能源、生態旅遊為主要內容的規模化産業經營。三是大力實施龍頭企業振興工程。進一步完善扶持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及農業産業化經營的政策措施,吸引和支援國內外有實力的大企業來我區投資,著力扶持和培育一批大規模、高科技、外向型和輻射帶動力強的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四是積極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創建活動。到2015年,在規模上發展一批,在經營上提升一批,在管理上規範一批,在素質上培訓一批,從根本上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整體素質和運營品質。
(三)更新觀念,轉移重心,著力構建科技支撐體系和示範基地
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一是完善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按“一個産業,一支研發推廣隊伍”的要求,進一步深化“院地合作、所縣共建、農企聯合、産學研結合”等科技合作機制,進一步強化産業科技創新團隊和産業示範推廣團隊的作用,從技術研發—試驗示範—整合推廣等全過程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設施的研發、引進和示範推廣。建立健全農作物良種繁育體系、肉牛肉羊雜交改良體系、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和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為主導,科研、教學和産業化組織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二是推行農業標準化認證。制定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相配套的生産技術規程、地方特色農産品分等分級標準;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産品行業協會制定和推廣相關生産技術標準;建立健全三級農産品檢驗檢測體系,形成以無公害農産品認證為主體,以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為補充的認證體系和工作格局,完善農産品市場準入和完善投入品監管制度,積極推進“良好農業規範(GAP)”認證。三是加強農業資訊化建設。以“寧夏農業資訊網”為核心,加快各類農業數據庫建設,為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生産經營大戶提供産銷資訊,實現網上銷售。在村村通寬頻的基礎上,加快農業“三電合一”配套建設,實現農業資訊區、縣、鄉、村四級互聯互通,實現批發市場、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生産經營大戶網上資訊發佈和農産品交易;完成農村中心社區寬頻延伸和戶戶上網工程,實現農民遠端教育和網上培訓;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專家智慧系統,提升“12316”、“聯通新時空”、“移動農信通”等農信服務平臺,開展“智慧農業”和“精準農業”試驗示範。
(四)加強規劃,搞好服務,切實推進林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儘快完善林業及生態建設長遠規劃,將城市森林建設納入城市總體發展規劃之中,建設城區綠島,城邊綠帶、城郊森林,創造安全、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進一步明確工作任務和目標,規劃過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正確處理好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係,做到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全民動員,全民參與,全面提升林業工作和生態建設事業的整體水準。一是政策激勵。調動全社會防沙治沙的積極性,制定和實施“誰承擔、誰治理、誰經營、誰受益”,拍賣荒沙、荒灘使用權,荒沙地承包治理和股份制治沙造林,沙區各級領導全部實行治沙目標任期責任制等措施,二是科技支撐。推廣應用多種模式的抗旱造林技術,重點在開展林業新品種引進繁育,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上下功夫,實現林業後續産業規模化、基地化的發展目標。如:中衛市永大線節水農業示範區採用棗瓜間作的種植方式值得推廣,不但節水高效,而且進一步提高了林木覆蓋率,促進了農民增收、改善了生態環境。三是多措並舉。在新農村建設、規劃新點時要充分考慮綠化問題,實現“村莊森林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庭院花園化”的目標。林業部門在改進義務植樹工作方式的同時,還應積極採取技術承包、跟蹤服務和綠化費收取等方式,做好對義務植樹全過程的指導監督工作。四是爭取支援。繼續做好爭取項目和落實資金工作,借助國家項目資金支援,實施大項目、大工程,推進林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在我區具備條件的地方向國家申請碳匯林項目。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加大植樹造林面積、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活動等,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實現低碳增效。據專家測算,每人只要每年栽上3棵樹,就可以吸收個人當年在基本生活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從而實現“零排放”。
(五)提高認識,樹立品牌意識,不斷拓展我區沙産業發展空間
我區沙産業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內容,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開發,企業化管理,産業化經營是發展我區沙産業的突破口。一是要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物質投入與科技投入並重,開發建設與科學管理並重,有序規劃,合理髮展。二是要鼓勵多元化投入,形成國家、集體、個人和合資合作、股份制等多元經濟發展格局,不斷拓寬我區沙産業的發展前景。三是要找準産業定位,充分利用沙區光熱等資源優勢,不斷拓寬我區沙産業的發展空間和品牌效應。如:“中寧枸杞”品牌效益突出,應抓住這種已經做成的品牌,加大對平羅、固原等地枸杞産業的培育力度,爭取把“中寧枸杞”做成“寧夏枸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