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職業農民隊伍尚未建立,種地種田後繼乏人
與全國普遍存在的情況一樣,江蘇省農業勞動者呈現出數量減少、結構失衡、素質不高、年齡老化、後繼乏人的趨勢,“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突出。一方面,江蘇農業勞動力不僅數量上逐年下降,近十年來年均以約5%的速度減少,而且在年齡、性別結構上漸趨失衡,江蘇省務農青壯年勞動力緊缺狀況不斷加劇,農業勞動者平均年齡達58.6歲,而且大多數為女性;另一方面,農業勞動力素質結構還遠遠不能滿足發展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持專業證書農民只有14.86%,小學及未上學人數佔農業勞動力一半以上。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農業比較效益很低,種一年糧食不如打一個月工,加之每人平均土地少、務農收入低,農業對農民尤其是年輕農民缺乏吸引力,從而導致農村的空心化、兼業化、老齡化日趨嚴重;二是某些農民培訓缺乏規劃、流於形式、針對性不強、不關注後續效應,導致培訓學用脫節,沒有發揮真正實效,也挫傷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三是當前農業從業人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知識的意願不高、能力較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職業化培訓的效果。
4、 農業是“四化”中的短板,“三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助推效應有待提升
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是新時期的戰略要求,尤其要加強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作用。一是城鎮化建設中“以城帶鄉”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效還不明顯。由於戶籍制度引起城鄉分隔,加之城市資源環境的壓力持續加大,當前因農業現代化建設轉移到城市的農民工尚未真正和市民一樣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的任務還很艱巨。二是資訊化對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有待提高。加快農村資訊化步伐,可以有效促進農村和城市生産要素、經濟要素、生活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雙向流通,帶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但由於農業資訊化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公益性強、以政府投入為主的特點,公共財政投入難以滿足資訊化建設需要,造成了農業資訊化基礎設施數量不足、裝備水準不高、智慧決策支援能力欠缺等問題;由於缺乏有效組織和管理,導致資訊集約化建設水準較低、“資訊孤島”問題比較突出,涉農資訊服務存在資源分散、不完整、不一致、針對性差等普遍問題。三是工業化建設“以工促農”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成效尚須強化。雖然江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憑藉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優勢就開始了“以工促農”的探索和實踐,但直到現在工業生産中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流向農業的體制性、政策性障礙仍然存在。
5、規模經營水準不高,新型農業生産經營體系有待完善
江蘇適度規模經營水準走在全國的前列,但農業小規模、分散經營狀況仍較為突出,農戶參加合作社比重與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準仍有較大差距。同時,農村現有的農業經營組織與現代企業制度仍有較大差距,構建新型農業生産經營體系的要求日益迫切。
以下因素是江蘇現代農業規模經營程度和生産經營體系有待改進的主要原因:第一,土地流轉不暢。由於農村土地權能不完整、不清晰,沒有形成土地流轉市場,造成土地流轉存在制度瓶頸,加之農地細碎化、基礎設施陳舊落後、農地總體品質不高、土地徵收矛盾突出等原因,造成土地的集中和規模經營難度加大。第二,新型農業生産組織法律地位不明確,影響了規模經營和經營體系的完善。江蘇今年農業現代化推進過程中産生大量的社區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勞務合作社,但只有極少數登記為專業合作社法人或者企業法人,多數則沒有登記,造成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法律性質不明確,另一方面原因是登記增加稅費負擔,農業生産組織又不願意登記。第三,集體經濟組織法律地位缺失,影響其規模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現在的集體經濟與過去集體辦企業、搞統一經營,截然不同,其主要特徵是以物業和不動産出租、資源發包為主要收入來源,以股份合作為主要經營組織形式,凝聚力、生命力明顯增強,但這些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模式、動作方式、內部治理機制與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仍有較大差距。
三、加快發展經濟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對策建議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要保證。要從生産關係與生産力協調發展的角度,深入推進各項措施,促進農業現代化快速、良性發展。為此,我們提出了以下對策建議:
1、因地制宜、政策試點,穩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農業現代化建設既要進行全局性的頂層設計,也根據各地特點因地制宜地試點穩步推進。一是因地制宜,有序開展農業現代化建設。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在思想觀念、經濟發展、地理條件、人口狀況等各方面存在較大甚至是巨大的地域差異,即使在本次考察的同屬於江蘇的蘇州、南通、揚州、鹽城四市農業現代化發展也存在較大差別。因此,農業現代化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地提出適合本地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二是政策試點,穩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在全國範圍內,根據地域的不同特點推行農業現代化試點改革工作,為其他區域發展農業現代化樹立標桿、探索路子、積累經驗,同時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發揮好示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