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衝擊教育思維
中國政協頻道:一如你介紹大數據在商業、軍事等領域的應用一樣,大數據給教育也帶來了很多衝擊,為適應時代要求,學校管理和人才培養應該如何改革?
鄔賀銓:現在的教育有個誤區,我們往往按照一定的學科進行教育。而大數據本身是跨學科,所以大數據能讓更多的學生接觸其他學科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另外,學生要養成一個收集和積累數據的習慣,要長時間的跟蹤。數據越豐富、時間跨度越大,數據的價值就越高。比如氣候變暖,並不是這一兩年的事情,長尺度研究才能得出這個規律。所以,大數據學習和研究,可以幫助學生學會以長遠、全局的眼光看問題。
當然,學院開設新專業不能跟風。大數據來了是不是該辦個大數據專業?我覺得不一定。物聯網、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還會出現新的東西,實際上它們都是互相關聯的。
大數據更多在創新上面給學生更多的啟示。同學們可從日常的無關的事物裏找到規律,這就是對大數據很好的運用。大數據當然對學校管理有幫助,學校也可以通過對學生閱讀習慣、作息時間、餐飲規律的統計,掌握學生動態,包括他們的想法,了解學生才能管理好學生。
鄔賀銓談大數據
大數據分析可幫農民賺錢
中國政協頻道:從現實情況看,數據資訊主要來自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覆蓋比較密集的地方,對中國偏遠農村來説,大數據能幫他們做些什麼事情?
鄔賀銓:中國農村確實處於資訊閉塞的狀況,導致農民在資訊利用上處於一種弱勢。大數據對他們也是有用的。山東壽光有個農貿市場,市場上大的電子屏上寫著,黃瓜北京一斤三塊錢,山東壽光本地一斤一塊錢。我問農民,為什麼不把黃瓜轉運到北京去賣,他説“3000農民都看到了,大家都運出去賣我不就賣不出去了,這個資訊只給我一個人知道,那我肯定發財了。”這個例子説明農民需要資訊化,市場資訊需要分析,也不能廣而告之。
資訊化成本低、容易介入。關鍵是有關部門是否能把網際網路放到農村去。國家對大數據不夠敏感。
中國政協頻道:國家在這個領域還是支援的。
鄔賀銓:確實有了一些好轉。山西移動按照工信部要求,把行動通訊的機戰建在農村,光纖拉進農村,配置好電腦,農民一打開就能看農業網站、市場網站,獲取外面市場資訊。所以國家加大力度是有好處的。
從金融危機以來,政府在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較少,對大數據的戰略意義認識不夠。機制體制不改革,給錢不行,給政策也不行。
中國政協頻道:問題的癥結在哪?
鄔賀銓:國家已經批准成立有線電視公司,可是一年多了還沒成立。發達國家都在推動模擬電視轉數字化,我們有關部門竟然把這個模擬轉數字化的時間表從2015年推到2020年,原因是廣電部門認為“我還沒有準備好”。這其中有部門利益,希望能在三中全會後,有所突破。
政府“沒準備好”擋不住技術進步
中國政協頻道:你對大數據背景下,傳媒可以贏得那些新契機?
鄔賀銓:應該説對媒體非常有益,當然也會帶動媒體轉型升級。
比如,網路電視發展快、內容豐富,老百姓看網路電視的越來越多,看有線電視的越來越少。目前在管理層面還有一些限制和障礙,但是,技術進步是限制不住的。
過去我們看電視,只是被動地看,只是個觀眾;現在可以及時反饋,我們變成了用戶。比如搜狐買斷中國好聲音的網路獨家播放權,它播放的情況跟電視完全不一樣,觀眾可以同步通過微網志、微信反饋評價,把用戶的情緒調動起來了。
我們講,媒體要宣傳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如果沒人看,媒體的宣傳有什麼意義?所以媒體還是要積極適應技術進步。
中國政協頻道:所以中國大數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鄔賀銓:對中國來説,我們確實還面臨很大的挑戰,中國人口居世界首位,但2010年中國新存儲的數據僅為日本的60%和北美的7%,而且我國所存的數據應保護的一半未保護。比如我國在醫療健康、交通治理、環保等方面的研究還不足,數據分散,而且監測的覆蓋率較低。
我國的一些部門和機構擁有大數據,但是難以共用,導致資訊不完整或重復投資有數據的不挖掘不應用,想挖掘想應用的沒數據。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還得更積極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