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和夫人李昭,一生共養育了4個子女。
長子胡德平,1942年出生,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歷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現任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次子劉湖,1945年出生,他出生後不到40天,胡耀邦夫婦要趕赴前線作戰,將他送給陜北老鄉劉世昌撫養,並堅持讓孩子跟老鄉姓劉,老鄉便給孩子取名為“湖(胡)”。劉湖直到10多歲才回到胡耀邦身邊,清華大學化工係畢業,後為華潤集團常務董事,副總經理。三子胡德華,1948年出生,畢業于重慶通信學院,曾在中科院軟體研究中心工作,後下海辦公司。女兒李恒,1952年出生。胡耀邦夫婦一直渴望有個女兒,高興地叫她“滿妹”,意思是“滿足了”,直到她長大參軍,才隨母姓,取名李恒。離開軍隊後,她就讀于北京醫學院,後任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基金會理事。
現在父親胡耀邦離開他們已經22年,但在他們心中,父親的言傳身教永在眼前,他們對父親的思念永在心間。
胡德平:“追思追遠語紛紛”
年近70的胡德平,與父親胡耀邦晚年時的相貌很像。作為長子,他有幸在父親身邊成長,父親的思想和精神對他的影響是一生一世的。提及他現在所關心的民營經濟,胡德平會很自然地説起父親留給他的種種記憶。
胡德平至今都記得,“文化大革命”初期,他還是北京大學歷史專業的學生,與身為“走資派”、已經被打倒的父親進行了一次坦誠的交心。
“當時都以階級鬥爭為綱人們的衣食住行、經濟問題,被認為是最簡單、最一般的,或者不屑一顧的。就在1967年上半年的一個晚上,父親問我,(對)‘文革’情況(怎麼看)。我就像唸經一樣的,説什麼階級鬥爭啊。就是在這一次,他第一次開口,説你翻翻《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必須做好經濟工作》。説到這兒的時候,他忽然很嚴肅。他説,德平,你不是老説階級鬥爭嗎,毛澤東在這篇文章裏面説了,我們蘇區搞經濟建設這是個偉大的任務,這是一個偉大的階級鬥爭。一下子就把我説蒙了,他的意思是什麼呢?在革命戰爭時期,我們要流血犧牲,要打仗,我們還搞經濟建設,現在我們掌權了,怎麼就對經濟建設沒有一個議論的空氣呢?這對我是一個震動。”這次交談使胡德平開始對經濟有所認識,為他以後的人生打開了歷史研究之外的另一扇窗——關注民營經濟。
1975年,已是花甲之年的胡耀邦恢復了工作。一年之後,“文革”結束。此時的胡耀邦滿懷激情地想多做些事情。他對子女們説,“有什麼民情民意,都可以向我來反映,我來辦”。當時,胡耀邦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打破計劃經濟,但是對於社會上出現的一些自謀出路的人,卻很讚賞。“父親贊成那種離開舊有體制、自己來創業(的人),而且他相信(這些人)會生活得很好。原來我們住在富強衚同,1984年,我們要搬到新住址去,父親的一個警衛參謀也跟著我們一起搬,但想把他原來的房子留下來。我父親就説,我們的房子要交給團中央,你把你現在的房子也交出去,我們(現在)的政策(是)富民政策,就是讓人們今後用自己的所得,可以買得起房子,買得起汽車,你不要這麼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