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曬那些雷人的兩會議案提案

發佈時間: 2013-07-08 22:05:52 | 來源: 大公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海洋

人們對雷人提案議案的口誅筆伐,各種不滿情緒的宣泄,其實是民眾對代表、委員們議政和參政能力心存疑慮。事實上,在這莊嚴的氛圍裏,我們看到了太多的“啞巴代表”、“挂名代表”、“榮譽代表”,他們不知道我們在想什麼、盼什麼、愁什麼,拿出來的東西總讓人哄堂大笑。■ 歐陽剛

兩會是民意的輿論場,每年都有許多務實的議案提案推動著法治進程和社會進步,也有眾多“雷人”議案提案引起全民狂歡式吐嘈。會場更加開放和傳媒業更大膽地表達,為三月多塵的北京發酵出越來越多的“雷人雷語”。

全民戲謔情緒下的雷人雷語

政協委員張曉梅就是這其中的“雷人”大戶。在2010年的全國“兩會”上,她提交了一份提案,名為“實行家務勞動工資化,切實保障女性權益”,這份提案後來被眾人解讀為,老婆干家務,老公應該發工資。此事一經報道即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以它為原本,各種狗血的爭議和調查鋪天蓋地。張委員“一炮成名”,此後她成為兩會上炙手可熱的人物,媒體競相追逐,她的更多雷人雷語得以酣暢淋漓盡情釋放。從全社會應關注女性乳房、建議國家設立全國性的“愛乳日”,到給女性生理期放假,從國家應實行六小時工作制到建議全民打太極,張曉梅當了十年全國政協委員,也伴隨著聲聲爭議,媒體一年年盤點雷人議案提案,幾乎都有她一席之地。

被貼上“雷人”標簽的代表、委員何止張曉梅一人,每年都有眾多的雷人議案提案橫空出世——農村孩子不應該上大學;廢除高考;為不能就業學生設立“學士後”;賣淫合法化;窮人將二胎指標轉給富人;將泰山定為國山;將牡丹定為國花;鼓勵國人都穿國服;取締社會網吧;將“掃黃打非”改為“掃色打非”……後浪推前浪,沒有最雷,只有更雷。

雷人提案議案喧囂背後固然有媒體和網路推手的因素,從新聞傳播的特徵來説,媒體總願意扮演“扒糞”者的角色,將那些聳人聽聞的提案議案放大後展示給受眾。就拿張曉梅來説,這位高産的政協委員也提出過“關注百萬失獨家庭”等高品質的提案,但這樣的聲音卻在“乳房”、“經期假”、“家務工資”等帶著戲謔情緒的娛樂化新聞湮沒了。

作為一名多年參加全國兩會的記者,本人也有過這樣的議題設置焦慮,脫離了八卦的兩會新聞,即便你主旨如何宏大,細節多麼豐盈,往往與熱門無緣。乃至有一次我剛走出政協委員駐地,便被南方某報編輯打來的電話“雷”倒了,對方在電話中焦急地詢問,“今天有沒有抓到委員的雷人雷語?”脊背有些發涼的我才意識到,自己正處於一個兩會輿論名利場中,如果不堅守一定的底線,很多代表委員便會躺著中槍,挂在網路上成為眾人批判的標靶。

“我愛國,我不添亂,從不反對或棄權”,政協委員倪萍怎麼也想不到,因為這一句話,她遭到了炮轟。在此之前,她剛獲得了“中國脊梁獎”,網路輿論一邊倒地詰問,“這樣只投贊成票的人怎麼會是共和國脊梁呢?”百口莫辯,越描越黑,倪萍選擇了沉默,公開宣稱要在兩會上做“啞巴”。“啞巴”代表委員大有市場,一些人擔心言多必失而滑向另一個極端,媒體盤點發現了更多“很忙”的代表委員,有人不參會,有人幾年不提議案、提案。

然而,一味地將越來越多的雷人議案提案歸咎於媒體的浮躁卻並不確切。如果再以禁令的方式讓媒體不得炒作“雷人雷語”,或者扣一頂“斷章取義”的大帽子,殊不應該。

雷人議案提案正引起公眾的一片聲討之聲,童話大王鄭淵潔也看不過去了,他曾建議提交《如何減少弱智提案的提案》。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希望聽到代表委員們在有限的會期上多討論那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而少一些矯情的無病呻吟。但如果讓每一個人充當“炮手”的角色,雜音全無,恐怕也悖離了民主的宗旨。如果沒有一個暢所欲言、言者無罪的環境,代表委員們因為害怕被人叫罵為“弱智”而不敢開口説話,那真是民主的倒退。


雷人背後的民意疏離

對雷人的提案議案,我們要作出具體的分析。有些雷人話題確實是被斷章取義了,比如政協委員蔡繼明提出的假日改革方案,媒體報道為“蔡繼明建議取消黃金周”,這位教授因些挨了不少板磚,好事者還在百度貼吧上建立了蔡繼明吧,對他進行謾罵和人身攻擊的帖子有幾千條。有一段時間,他的女兒都不敢説自己的父親是誰。“他們只説了我觀點的一半,我取消黃金周建議的前提是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但人們只記住了一半,無論他事後如何解釋都變得蒼白。

另外一部分雷人議案提案還是因為屁股決定腦袋,完全把自己當作特殊利益階層代言人,或是出於部門利益或地方本位主義。某一年,政協委員張茵提出的三個提案引起廣泛爭議——降低富人稅負、取消“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進口環保設備免稅,女首富、造紙大王,明白了張茵所屬的階層,諸多爭議不難理解。至於以議案、提案之名行部門利益擴張之實,招致的反彈不勝枚舉,最明顯的鐵道部,其官員多次在兩會上提出“一票難求是因為票價太低”等雷人提案。地方本位主義的雷人雷語就更多了,如山東官員提出將泰山定為國山,被網友譏刺為“一道反胃的魯菜”。

根據本人的觀察,兩會期間大量雷人雷語涌現,主要是因為代表委員們脫離群眾,不知道自己代表的是誰,要為他們表達何種訴求,沒有深入社會肌理,缺乏調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所致。

比如,説到素質教育無法落實,就有人振臂高呼要取消高考,這話乍一聽起來頗有道理,但不能細琢磨,如果你找不到一條比高考更公平更行之有效的人才選拔辦法,為什麼要取消它呢?過去的幾年中,本人在兩會期間翻閱過大量的議案、提案、建議,一個突出的印像是,在汗牛充棟的議案、提案、建議中,有過深入調查、具有真知灼見的高品質文本並不多,可謂“大音”稀缺。絕大多數都是千字文,大都停留在“喊口號、發感慨”層面,是否臨時抱佛腳,從這些文本中一望即知。因此,不能片面指責媒體和網民愛挑刺、好製造噱頭,只有好建議才能獲得人們的認可和尊重。

換而言之,今天人們對雷人提案議案的口誅筆伐,各種不滿情緒的宣泄,其實是民眾對代表、委員們議政和參政能力心存疑慮。這種懷疑並非空穴來風,事實上,在這莊嚴的氛圍裏,國之重器,民之所托,我們看到了太多的“啞巴代表”、“挂名代表”、“榮譽代表”,他們不知道我們在想什麼、盼什麼、愁什麼,拿出來的東西總讓人哄堂大笑。

有網友建議,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應該把議案提案放在網上曬曬,一方面讓群眾監督他們都幹了什麼,另一方面也是直通民意的一個渠道。“曬陽光”未嘗不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從長遠來看,雷人議案提案頻出,不僅需要社會對個性化表達保持寬容和雅量,改革代表委員選出、退出機制,完善民主程式,亦迫在眉捷。

(本刊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