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語

20世紀50年代,兩位德國攝影師開始合作拍攝歐洲大工業時代遺留下來的工業建築——水塔、鼓風爐、石灰窯、儲氣罐……在拍攝時,攝影師排除掉主體之外的細枝末節,只關注建築本身的造型、結構、線條。以同樣的距離、角度甚至天氣狀況,這些建築被分門別類地記錄下來,並最終以並置排列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看似單調、重復的展示形式讓每個單體影像之間産生了聯繫,擴張了影像原意的邊界,提示了現代工業社會的本質。這兩位德國攝影師就是貝歇夫婦,他們獨特的影像開創了“類型學攝影”的新風格,並因此聞名於世、影響深遠。

攝影具有對真實世界完美複製的功能,它的精確性遠遠勝於其他藝術形式,這也是“類型學攝影”的根基。時至今日,“類型學攝影”演變得風格多樣,後來者在拍攝時並不會拘泥于前人純然客觀的視角,而會更多注入自身主觀的想法。

曹輝的《鄉村貨架》敏銳地抓住當下樣貌在迅速更疊的鄉村,以鄉村生活中不可缺少、變革最先的小賣部貨架作為拍攝對象,從架上貨品到環境裝飾體現時代資訊;李峰的《萬里邊墻今猶在》追古訪今,用寫實的手法逐個截取了“邊墻”這一古代遺跡的當今形態;李素清的《孩子不遠處》雖與傳統“類型學攝影”的概唸有所出入,但仍由一個較為明確的主體——孩子,作為畫面“錨點”,攝影師選擇用手機拍攝,多樣的景別形式也賦予作品豐富的觀看感受;黃旭的《在路上》以不常見的高角度拍攝了一系列城市道路上的兩輪車,形形色色的人物狀態、服飾及其攜帶物品的方式,時代氣息盡顯其中;郭勇的《人工地貌》以近年來頗為風靡的航拍作為手段,記錄了人類活動對自然地貌産生的改變,高空視角也帶來更直觀的視覺體驗。

這次線上影展中的5位攝影師作品,或多或少與“類型學攝影”有所牽絆。因此,我們不僅按照傳統展示每組作品的單幅影像,同時也倣照貝歇夫婦作品的呈現方式,將這些攝影師的作品以棋盤網格的形式並置起來。當同一主題的相似影像共同呈現時,觀者往往會更為細緻地觀看一幅與另一幅之間的微小差異。這體現了“類型學攝影”的魅力,也讓觀看影像本身多了一層趣味與深意。

——策展人、編輯馬列

 

專家點評

  • 集束的意志和力量

    在西方,這些近似的形態、共同的事物,甚至近似或者一樣色彩的N個組合圖像,稱之為“系列攝影”。這種攝影的存在和“序列攝影”是對應的。

    在一部系列攝影中,作品之間沒有時間關係,只有空間的堆砌和並列。若嘗試用“多胞胎”或者“同胞兄弟”來説明它們的存在意義,或許是一個較為形象的比喻。系列攝影,和線性發展的“序列攝影”,即圖片故事的區別就在於此。在這個“影像團隊”裏,沒有“序列攝影”裏嚴格的先後順序,沒有點題圖片和主打圖片,也沒有特寫、近景、中景、大景之分。也就是説,大家都是一種平等的聚合關係。

    這有點近似“邏輯學”裏的“類比”。但區別還是會有的,那就是空間形態上的微妙差異。也正因為這樣的差異,才會形成它們組合在一起時的默契和嚴密。邏輯性,是系列攝影集束的中堅和理由。正因為這一點,才會有同類圖片集合而産生的明確闡述,進而達到對於某種現象實質性的揭示。

    系列攝影的主題,首先需要發現,然後就是表現手法,最後即是積累。沒有足夠的數量,也就沒有最後引人矚目的精彩和陣容嚴謹的結果。系列攝影在選題、構思、表現形態等方面更加靈活自由,很多在序列攝影中比較難以完成的想法,在系列攝影中都能如願以償。在這裡,有幾位攝影師的系列攝影作品值得我們去欣賞。

    郭勇的《人工地貌》,就很特別。人們總認為,近攝的才是微觀的。但在現實觀看中,常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從空中鳥瞰人間,反而能拍攝出許多微觀的圖像——當然,因為這是一種錯覺,也應該是誤察。但這種錯覺,卻很有意義。因為它絕不是一般的視覺常態,而是把大地面貌、社會場景、人類運作的痕跡,都濃縮成方寸影像,就像來到了《格列佛遊記》裏的小人國。那麼,我們天天行在地面而熟視無睹的嚴重問題,一旦到了天空去俯瞰,竟然會一目了然!這種洞察,這種發現,就是《人工地貌》的威力所在。

    李素清的《孩子的不遠處》,給予我啟發:真的不用遠行,鮮活、生動還充滿奧秘的探索,就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刻。在不同的環境裏,孩子們自由自在,但環境和道具,卻將一個個孩子“分派”于不同的童話世界裏——同時它又是極其現實的,有時候還帶著些許殘酷的成分。

    曹輝的《鄉村貨架》也很有意思,僅僅鎖定鄉村雜貨舖,就能引發對於某些存在的思考。當然這裡的照片不僅僅是對農村現狀的審視,它還引起某些社會、政治層面的思考。可惜曹輝面對並攝下的雜貨舖有點局限,如果有更多的選擇、拍攝,或許《鄉村貨架》會更深刻、更廣泛。

    黃旭的《在路上》,有趣!很局限的題材和視角——普羅大眾的騎行。這裡既有電動車、三輪摩托車,還有傳統的自行車,並且所有的視角都是俯瞰。但微妙的情趣被黃旭抓住了——不同的情節和細節;不同的乘客和載客;不同的道具和載物。有些讓人叫絕的情態,如若放在序列攝影裏,恐怕很難引起如此矚目。正因為系列攝影的同類比較,讓這些個性存在互相軒邈,相得益彰,各展耀人風采!

    李峰的《萬里邊墻今猶在》,看起來像是威武、宏大的敘事,其實通過一幅幅各種角度的長城作品,道出李峰心中的憂慮:“面對古人留下的寶貴遺産和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們該如何守護好它,如何平衡好繼承與發展。”在這裡,同類型比較之中,數量的作用不可低估。所以説,完成這個題材,付出的辛勤不是一般。除此之外,每一個畫面都很美,畫幅的比例也特別適合這一題材。

    總的來説,這次影展是一次重要的嘗試。如此集中,如此強烈地展示系列攝影,同時,在展覽策劃與呈現上也表現出明顯的編輯意圖與傾向。這些方方面面,在中國大陸攝影界,都使這次影展配得上一次開拓之舉。

    ——著名攝影家、陜西攝影群體重要成員石寶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