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千古情詩見之大唐窯工手筆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千古情詩見之大唐窯工手筆

2024-06-06 16:14

來源:湖北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唐長沙窯青釉“君生我未生”瓷壺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實習生 楊子妮 通訊員 丁燕 龔永平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與(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這首廣為流傳的詩句,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美情詩之一。長沙博物館與武漢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唐風妙彩——長沙窯瓷器精品展”在武漢博物館舉辦,展出長沙窯瓷器精品187件(套),唐長沙窯青釉“君生我未生”瓷壺亮相。

長沙窯瓷器上現100余首詩作絕大多數不見於《全唐詩》

“君生我未生”這首無題詩,表達了有情人相見恨晚的心情。通篇無一字提到“愛”,深沉的情感卻展露無遺。專家介紹,現有資料考證,這首詩最早見於長沙窯瓷器上,不見於《全唐詩》等文獻,且類比長沙窯瓷器上的其他詩詞,都有通俗易懂的特點,推測其可能是陶工自己創作或當時流行的里巷歌謠。

展品中,還有一件長沙窯“一別行千里”瓷壺,造型穩重敦厚,釉色為乳濁白釉,器身裝飾行書五言詩表達相思,書曰:“一別行千里,來時未有期。月中三十日,無夜不相思。”

武漢博物館文物鑒定中心主任蘇鵬接受採訪時介紹,“以詩飾瓷”是長沙窯的創新。目前已發現的長沙窯瓷上的詩作有100余首,多創作于唐代,絕大多數不見於《全唐詩》。詩文內容主要反映商業活動、愛情生活、遊子情懷、士子離別等。這些民間創作去除辭藻雕飾,筆意灑脫隨性,借直率的筆觸、樸實的情感展現了當時的生活意趣,是我們回望唐代生活的一面鏡子。

首創釉下彩繪工藝唐人墨跡至今清晰可見

長沙窯産品的裝飾手法有獨特之處,以彩繪、書法、貼花、貼塑為主要特徵,吸收多元文化成分,尤其注重借鑒中國書畫的筆墨傳統,形成了獨特的裝飾風格。目前已發現的長沙窯瓷器上,字體多為行書、楷書和行草,也有少量的隸書,從文字的筆鋒來看,是用毛筆書寫,成為研究唐代書法的重要文庫。

這些字跡何以歷經千年而不消失?“這要歸功於長沙窯首創的釉下彩繪工藝。”蘇鵬介紹,“陶土塑形成坯後,在上釉之前將彩先繪寫于坯體上面,等它幹了之後,再施釉,這樣釉層就可以保護彩不受脫落。”

蘇鵬還介紹,長沙窯的興起,打破了當時以青、白單色釉為主的瓷器生産格局,成功燒造出以褐、綠、紅等釉下彩繪裝飾的瓷器,紋飾種類豐富,色彩絢麗前所未見,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創新,最終形成瓷器生産青、白、彩瓷三足鼎立的局面,對中國古代陶瓷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因此,有言道:“南青北白長沙彩”。

蘇鵬説,長沙窯的釉下彩工藝,對於後來景德鎮的釉下彩,有很大借鑒意義。

廣告打到海外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大宗商品

晚唐時期,長沙窯主動吸收域外民族文化元素,創造性地生産適合銷售到亞非地區的産品。展品中有一款青釉模印貼花椰棗飲壺,以盛産于中東地區的椰棗為裝飾,正是中西交融的生動體現。

據介紹,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黑石號”沉船中打撈出6萬多件唐代瓷器,其中長沙窯瓷器達56000余件。除了日本、南韓等東亞國家,遠至西亞、北非地區,也出土了多件長沙窯文物。這表明長沙窯瓷器曾是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宗外銷商品,為推動唐代海外貿易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楊俊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