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妨再來三板斧

發佈時間:2022-02-11 08:45:05 | 來源:中國網創海藍灣 | 作者: 胡振宇 | 責任編輯:陳壯茁

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黨和國家基於深圳特區定位、城市地位和毗鄰港澳和南海區位交給深圳的光榮任務,是經略南海、對接港澳、建設海洋強國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是建設海洋強國的第一張拼圖。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2019年2月,《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援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同年8月《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就“支援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明確了具體任務——“按程式組建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市裏隨後出臺《海洋強國尖兵方案》,梳理出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生態與文化、海洋綜合管理、全球海洋治理五個方面63個項目。

國家該給的都給了,市裏也做了不少工作——頂層設計有了、“四梁八柱”有了、“五臟六腑”也有了,海促會成立了、中船智慧海洋基金設立了、前海國際人才港、深港國際法務區啟用了,硬體工程這兩年也動了不少,是時候交一份“國之大者”的答卷了!什麼是“國之大者”?就是站在國家視角思考問題,思考一些長週期的問題,用巴菲特的話就是要考慮“未來十年有什麼不會變”,也就是大趨勢。核心是制度創新和規則銜接,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法地位,更深地融入到全球海洋規則體系中,這是我們從海防塞防到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範式轉變,是生動演繹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有機組成,也是使香港深度融入到國家發展大局的具體化。實踐中,各區勁頭兒十足——寶安區要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先行示範區(奈何沿海地帶盡歸前海)、南山區和鹽田區都要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區、大鵬新區將海洋大學、深海科考中心和海洋博物館收入囊中,提出要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從城市角度講,這些項目的量級已經夠了,但從國家角度講,還缺少一個能夠激活這些項目、傳導國家價值、提煉國家經驗的神經中樞,也就是制度試驗集中地!這個集中地要能夠突破條條框框限制,在新時代頂層設計明晰的情況下,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這個地方非特區中的特區——前海莫屬!前海擴容,一下子把海洋新城、機場、寶中和大鏟灣片區都包進來了,腹地大增,海味更足,但這裡面海味最足的要數海洋新城,一是銜海而生,師出有名,2017年申報時的名字是“海洋新興産業基地”,海洋新城是推廣名;二是又大又新,在大灣區核心區有足足五平方公里空地讓你“折騰”,“折騰”什麼?制度探索、規則銜接、未知領域認知——凡“國之大者”沾海的事兒海洋新城都要有份兒!三是位置絕佳,北連濱海灣新區——號稱東莞最後一塊璞玉,是深莞聯手下海的好兄弟;西接南沙新區,是全省海洋政策的集中投放地,是深穗向海圖強的好夥伴——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正在蓄積國家一流科研資源、深海科創中心基地則志在建設國家可燃冰産業化孵化基地。放眼看,整個一個海上“金三角”,南邊就是琴澳合作區和北部都會區要拉著你下海。

接下來怎麼辦?少不了三個定位:

一是海洋領域制度創新核心驅動區。你得有勁兒,有衝勁兒、闖勁兒和大能量、大動作,能不能放開膽兒,放出一平方裏來讓香港主導幹,讓香港的海洋科技力量、高端航運服務和海洋國際組織有北上的願望,也與港府形成合力,解決深港融合兩張皮、溫吞水、各顧各的問題。深圳放盤、香港接盤,國家出題、香港答題,匯聚國際海洋組織,在北部都會區上先打磨出一顆藍寶石。

二是海洋科技創新集中承載區。你得有料兒,海洋是重要的科技、軍事應用場景,對所在區域海洋理化環境的掌握就是水下力量的護身符,海洋理化環境數據也為大工科下海提供了基礎支撐。中美高維競爭正在海洋、太空和網路展開,中美格局定型也將在海洋、太空和網路完成,《美國海洋企業報告》(2021)顯示:美國海洋企業數量從2015到2020年增加了60%,其中,研發自主水面和水下航行器的海洋觀測和測量平臺企業數量翻了一番。

海洋新城要舍得下料來吸引大院大所名校,發起新一輪央地合作、部地合作、院地合作和校地合作。取得國家支援、攜手香港,設立大灣區海洋科學院、大灣區海洋工程研究院,在科研前端導入國家和國際研發力量,通過發動海洋國際大科學計劃匯聚全球創新資源,促進陸上科技力量向海行。在建設海洋大學的基礎上引進清華大學等頂尖高校力量,形成“伍茲霍爾+麻省理工”模式,促使大工科下海,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瓶頸,提高海洋科研能力和産業轉化能力。

三是海洋戰略新興産業示範引領區。你得有范兒,讓大夥兒願意跟著你走。要破除純粹海洋經濟的執念,海洋經濟只有在深厚的大産業體系下才能茁壯成長,除了高投入、高産出、高風險的“三高”特點之外,還有廣覆蓋、高滲透、全鏈條的特點,要通過制度安排促進陸海産業融合,逐步形成從選型、設計、定型、檢驗檢測到標準建設、首臺套使用、儀器儀錶下海的大産業環境。通過深海油氣區塊、國際海底區塊、可燃冰等新能源領域有序開放、發包來創造大市場,導入市場元素、創新要素,突破水下傳感、採油樹等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在關鍵領域國際分工中攀升,創造新的比較優勢。

(綜合公眾號”開發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