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壯茁建言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培育新城市文化

發佈時間:2022-02-11 09:15:38 | 來源:深圳商報 | 作者:劉娥 | 責任編輯:周舟

12年前,他為深圳在南極豎起方向標。如今,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他更願再次出發。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船“雪龍2”號13日抵達深圳蛇口遊輪母港。深圳出品大型紀錄片《中國南極記憶》出版物總導演、總撰稿陳壯茁在“雪龍2”號上為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隊隊員贈送《中國南極記憶》出版物,為本次南極科考送上美好祝願。

陳壯茁是我國地方媒體深入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進行採訪報道的第一人,他製作了中國首部以南極考察為題材的大型科學探索紀錄片《中國南極記憶》。現場,陳壯茁接受記者採訪,談中國南極科考背後的故事,建言深圳建設全球國家海洋中心城市。

遠征風雪大陸,為深圳在南極豎起方向標

陳壯茁,是深圳廣電集團陳壯茁工作室負責人,是我國地方媒體深入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進行野外採訪報道的第一人。作為中國南極考察的親歷者,陳壯茁在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學者的幫助下,進行了長達3年的策劃與製作,梳理了長達3000小時的歷史影像,使得該片成為了目前為止最為權威和全面的南極考察題材紀錄片。他多次提出,對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寄望。有媒體評價,陳壯茁為深圳在南極豎起方向標。

該片不僅是一部中國人探索南極的歷史文獻片;還是一部全景式認知南極、了解南極的科普紀錄片。該片第一次公開披露了我國南極考察歷史上,鮮為人知的事件、幕後故事;第一次公佈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第一次就南極考察領域的敏感話題進行了探討;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南極考察30年的發展軌跡。

深圳出品大型紀錄片《中國南極記憶》出版物總導演、總撰稿陳壯茁(左一)為考察隊隊員贈送《中國南極記憶》出版物,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隊領隊夏立民(右二)代表考察隊接受贈送。

《中國南極記憶》作為中國首部以南極考察為題材的大型科學探索紀錄片,首次用珍貴的歷史影像揭開冰封多年的歷史真相。全片30集,每集30分鐘,總片長達到了900分鐘。作為該片總編導陳壯茁坦言,雖然他是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但所有的影像素材全部來自包括他在內的幾代考察隊員。正是幾代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們接力式的探索累積,才有了現今這部全景式認知南極科普紀錄片,為了製作這部紀錄片,陳壯茁光是看歷史素材,就花了9個月時間。

“它不僅是一部科普紀錄片,還是一部中國人探索南極的歷史文獻片,説的是中國的故事,卻體現了世界情懷!”陳壯茁説,中國的南極考察起步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它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軌跡。這段歷史是幾代中國人接力式的拼搏史,為人類探索未知大陸寫下了絢麗的篇章。

“不是廚師的記者,不是一名好導演。”

2007年10月,陳壯茁踏上“雪龍號”,參加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完成將近半年、行程近10萬里的南極之旅。

令人意外的是,陳壯茁這趟南極之旅的“官方身份”,並非記者,而是廚師。陳壯茁透露,由於科考之行的媒體名額極其有限,對極地之旅極度熱愛的他不願錯過此次機會,而當時科考隊伍中正缺廚師。

這廚師並非虛名,而是名副其實。陳壯茁成為廚師長,掌管17名內陸考察隊員的三餐飲食。行程結束,有船員對陳壯茁開玩笑説:“不是廚師的記者,不是一名好導演。”説到這裡,陳壯茁不禁也笑了。

探索南極充滿艱難險阻。陳壯茁回憶,南大洋西風帶有著魔鬼海域的稱謂,被稱作航海者的畏途,這裡同時也是各國考察船隻進入南極海域的必經之路。他曾經兩次乘坐雪龍號穿越這個海域,經歷了生不如死的暈船折磨。

陳茁壯在南極之旅中拍攝的雪龍號破冰航行畫面。

酷寒也是南極科考隊員的一大挑戰。陳壯茁告訴讀創/深圳商報記者,一位科考隊員在內陸考察時,由於缺氧,在關上鋼質船艙門時,全然沒有意識到放在艙門縫的手指,猛然夾上,強烈的疼痛讓這位隊員痛哭流涕。他説,寒冷、風浪、冰雪,只是諸多艱難險阻的其中一小部分,即便有十分的考慮,但實際很多困難還是難以預料和想像。

回憶起當年參加南極科考的經歷,陳壯茁表示,最深刻的一點就是心理上的身份標簽的變化。“當雪龍號從上海啟程,我代表深圳媒體人參加此次科考。當它進入公海,我深刻地感受到那一刻作為中國記者的特殊身份,代表國家去履行責任的神聖感。當我作為17名核心成員之一,進入南極內陸的時候,那一刻我是作為人類,去探索和問候遠古的冰原。”

“人類的未來在海洋,需要接力式的探索。”

陳壯茁對南極有著很深的情結。從南極之旅後,他于2016年成為中國第7次北極考察隊隊員、隨隊記者。不過,他坦言,南極科考獨具價值。“南極和北極不同,整個南極大陸由冰構成,它深深地影響地球的氣候,具有獨特的科研價值。”此外,在陳壯茁認為,海洋是未來人類生存發展的極為重要的載體和空間,培育與樹立先進的海洋文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陳壯茁對讀創/深圳商報記者表示,南極是一個巨大的科學試驗場,當中涉及包括海洋、冰雪、大氣、天文、遙感、生物、地質等20多個學科的綜合立體科學考察。在這裡開展的科學探索,最能體現出“大科學”的理念,而“大科學”理念是是推動人類認知自然文明進步的重要手段。“它更是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與科學貢獻。”

陳壯茁還表示,南極科考包含著對治理社會最佳方式的探索,當中包含對科技創新的探索、對氣候變暖等人類生活環境的關注和研究。“人類文明發展的所有節點和氣候有關,一些古文明的淹沒,就是氣候突變的結果。”他説,一定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和環境和平相處,這樣才能推進、深入自身文明的進程,書寫人類的尊嚴。

陳壯茁表示,海洋文化是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海洋包含著科學意義,還有人類積極探索的精神,激發著人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他坦言,海洋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內涵,海洋很龐大,探索一代人很難完成,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前進。

“加強海洋文化公眾教育,打造深圳特色海洋品牌。”

作為一名為記錄了中國南極記憶的深圳媒體人,陳壯茁對深圳建設國際海洋中心城市有著自己的見解。沒有中國特色的海洋文化建設,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就會空心化。深圳的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應該是為時代、為國家、為民族探索新的發展空間和新的城市文化形態。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海洋文化,是深圳應該思考,投入和實踐的方向。

陳壯茁表示,文化的載體是人,是每個生活在城市裏的個體。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城市海洋文化的事業中,深圳要積極發揮政府推動引導力,發揮各類海洋公益、宣教組織和科研院所的活力,推動全民參與打造深圳特色的城市海洋文化;通過面向公眾開展多種形式海洋文化教育,讓越來越多的市民觸摸、感受、領悟到海洋文化魅力;激發更多青少年熱愛海洋、探索海洋,樹立向海而興的發展認知。而他願意為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再次出發,助力深圳建設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在陳壯茁看來,海洋文化和深圳城市氣質相互吻合。“深圳是濱海城市,也是一座年輕的城市,這裡年輕人也很多。深圳城市氛圍包容、開放,具有創新活力,敢闖敢幹、敢為天下先,這些都是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陳壯茁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海洋産業不是海洋城市建設的全部,還需要用多層次、多維度、多形式的海洋文化傳播,讓海洋文化在市民中落地生根。只有這樣,深圳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設才具有真正的內涵與未來。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授權深圳商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