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旅遊新階段 旅遊業如何向上生長

發佈時間:2022-02-05 12:52:50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魯元珍 | 責任編輯:周舟

日前,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旅遊業發展的目標和重點任務,為新時期旅遊業繪製了清晰的發展藍圖。創新驅動、豐富産品供給、優化空間佈局、拓展消費體系……這些關鍵詞不僅明確了未來的方向,也提振了人們的信心。今天,旅遊業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蓬勃發展的勢頭仍難以阻擋,人們出遊的熱情仍生生不息。《規劃》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面進入大眾旅遊時代。面對迎面而來的機遇和挑戰,旅遊業應如何發力,實現更高品質發展?


從資源驅動到創新驅動:共同構建開放高效的協同創新網路

打開“數字故宮”小程式,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面而來。在這裡不僅可以購票約展、查詢地圖,還可以線上欣賞名畫和文物,了解文化故事;AR導覽功能將線下實景和線上導覽結合起來,讓遊客沉浸式參觀。

近年來,技術快速發展為旅遊業賦能,改變著旅遊業的整體生態。5G、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應用在流量監測監控、科學引導分流、建設大數據平臺等方面,提升了服務水準;VR、AR、智慧旅遊裝備等新技術應用在文物和文化資源數字化展示、創意産品開發等方面,增強了旅遊産品的體驗性和互動性。

《規劃》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放在七項重點任務之首,提出要充分運用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科技創新成果,升級傳統旅遊業態,創新産品和服務方式,推動旅遊業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越往後的創新越強調系統性,越要啃以往沒有解決的‘硬骨頭’。‘十四五’時期旅遊業必須牢牢把準創新方向、抓住創新重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指出,要持續開展技術創新,利用數字化技術促進新的文化形態,用好材料科技、生物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也要重視旅遊業發展的模式創新、理念創新和制度創新,在疫情過後産業生態“重建”過程中探索新模式、闖出新道路。

中國旅遊研究院戰略所副研究員韓元軍指出,未來要加快旅遊業增長從資本、土地、景區等初級生産要素驅動向高技術、高素質人力資本為代表的高級生産要素驅動轉變,提升旅遊業高品質增長的空間、速度和關聯性,既要加快推進以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為特徵的智慧旅遊,又要深化“網際網路+旅遊”,用新技術改造景區、旅行社、酒店等傳統旅遊業態,加快傳統旅遊業態轉型升級。

《規劃》還創造性提出“創新鏈”概念,不再局限于點上的創新,而是沿著産業鏈拓展,包括加強旅遊大數據基礎理論研究,建立旅遊部門與其他部門數據共用機制,推動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主體間資源整合聯動,共同構建開放高效的協同創新網路。

從規模增長到品質提升:把提供優質産品放在首要位置

坐船遊覽荷花大觀園、文化苑、歡樂島,在木船裏深入白洋淀生態保護區最深處的原生態蘆葦蕩,沿途欣賞白洋淀水鄉婚俗、響板驚魚表演、魚鷹捕魚表演,河北白洋淀景區通過整改提升,將紅色文化、水鄉文化和生態文化結合起來,景區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

進入新發展階段,旅遊業面臨高品質發展新要求。與以往強調旅遊規模增長的目標不同,《規劃》將高品質發展作為主線,以“質”的提升替代“量”的增長。

在業界專家看來,我國旅遊業在供給側一直存在制約發展的因素,如優質産品供給不足、精品缺乏、産品同質化、季節依賴性強等。

《規劃》明確“旅遊有效供給、優質供給、彈性供給更為豐富”的目標,提出“堅持精益求精,把提供優質産品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供給能力水準,著力打造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旅遊精品,提升中國旅遊品牌形象”,這為旅遊業從供給側發力指明瞭方向。

創造更多優質旅遊産品,離不開市場主體的創造力。《規劃》在“增強市場主體活力”方面作出詳細部署,指出既要做強做優做大骨幹旅遊企業,培育一批大型旅遊集團和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企業,也要大力支援中小微旅遊企業特色發展、創新發展和專業發展。

促進旅遊和其他領域融合發展,也將創造更多可能性。《規劃》要求,推進旅遊與科技、教育、交通、體育、工業、農業、林草、衛生健康、中醫藥等領域相加相融、協同發展,延伸産業鏈、創造新價值、催生新業態,形成多産業融合發展新局面。

疫情衝擊過後,如何激發旅遊市場主體活力、恢復和重建旅遊産業生態,是保障優質旅遊産品持續供給能力的關鍵。厲新建認為,要構建優質旅遊産品供給的戰略框架,明確優質旅遊産品供給的不同目標,區分不同的市場客群,形成差異化供給能力。

韓元軍指出,要建設一批世界旅遊景區、度假區為代表的優質旅遊産品,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提升冰雪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新業態的産業競爭力,提升旅遊市場主體國際化、科技化、産業化能力。

從“以文促旅”到“以文塑旅”:讓旅遊發展承擔傳播文化的使命

冬日,江西吉安吉州區興橋鎮釣源古村,並排而立的帳篷裏展示著樂器、特色小吃、助農産品等,眾多草根手藝者齊聚一堂,現場製作美食、手工藝品,節奏明快的架子鼓和悠揚動聽的吉他彈唱此起彼伏,一旁的大舞臺上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

“我們舉辦了許多場活動,持續豐富文旅産品供給,發掘旅遊潛力。”江西吉安吉州區文廣新旅局黨組書記、局長歐陽小芳説,實踐證明,文旅深度融合將為旅遊業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規劃》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原則,以及“把文化內涵融入旅遊業發展全過程”的高要求。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都是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抓手。

紅色旅遊、旅遊演藝、文化遺産旅遊……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將傳統文化、歷史文化、革命文化等豐富的文化內容通過旅遊載體傳達給社會大眾,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對於如何保護傳承和利用人文資源的問題,《規劃》提出“深入挖掘和闡釋其中的文化內涵,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旅遊業發展,提升旅遊品位,在依法保護管理、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將更多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納入旅遊線路、融入旅遊景區景點”。

可以看到,《規劃》不重點強調經濟效益,而更強調旅遊發展中的價值導向,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旅遊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旅遊和文化深度融合既表現為文化全面賦能旅遊發展,更要求旅遊發展必須擔負傳播文化的使命。‘十四五’時期,各地要更加自覺推動文化賦能旅遊,實現旅遊和文化的全方位、全領域融合。”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總規劃師唐昌華指出。

從點狀發展到全域協同:優化旅遊業整體空間佈局

在福建泉州,多條微旅遊線路深受遊客喜愛——從最出名的開元寺、西街出發,打卡周邊的古街、創意園區,夜間來一碗小吃、欣賞一場演出,悠閒漫步在古城中;周邊的特色鄉村、石獅十里黃金海岸、溫泉酒店,讓喜愛康養度假遊的人們流連忘返。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周邊遊、本地遊逆勢上漲,人們的出遊熱情通過“微度假”“微旅遊”得到釋放。

此次《規劃》在優化旅遊空間佈局方面有很多新亮點、新思路,提出“推動更多城市將旅遊休閒作為城市基本功能”“科學設計佈局旅遊休閒街區,合理規劃建設環城市休閒度假帶”“為城鄉居民‘微度假’‘微旅遊’創造條件”。

全國層面,要求東部地區推進旅遊現代化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中部地區完善旅遊業體系,加速資源整合;西部地區發揮自然生態、民族民俗、邊境風光等優勢;東北地區轉型升級,突出冰雪、生態旅遊特色。“這是第一次站在全國層面,從空間角度對中國的旅遊業進行整體佈局。”文旅部資源開發司副司長徐海軍説。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表示,對“十四五”時期國內的旅遊空間佈局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回應了多樣化的細分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考慮了城鄉日益增長的休閒度假消費需求,將旅遊空間規劃與城市群的發展規劃緊密協同。

中國旅遊研究院規劃與休閒研究所所長吳豐林指出,未來要按照“點—線—面”進行空間佈局,點上突出産業的空間承接功能,線上突出有形的旅遊功能建設和無形的區域間目的地整合,面上突出全域旅遊理念落地和目的地綜合供給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