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23-03-08 10:0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孫婉露 | 責任編輯:孫婉露
過去70多年,中國經歷了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跨越;全面消除絕對貧困,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顯著增長……可以説,中國的發展成就,中國共産黨代表、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從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角度看,根本邏輯只有一個,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
可能有些人會説,這世界上,只要是民主國家,執政黨都會強調“人民”。但關鍵在於,怎樣才能把理念與實際貫穿起來,不至於讓理念成為無意義的口號。
在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産黨看來,人民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所以,“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尤為重要的是,在發展過程中,要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確保成果由全體人民共用。
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們親眼見證過的故事。我們節目組前兩年曾經在延安延川縣拍攝過一個關於扶貧的紀錄片。我們當時去過一戶人家: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父親帶著三姐妹,從前就生活在一個被大火燒過的土窯洞裏;我們還見過一戶家庭,家人接連患重病,因為治病而陷入貧困。
這樣一群人,有著切實的需求。我們在當地看到,村幹部去了解貧困戶情況的時候,真的是逐一到府去核查每家的情況、每家的真實收入,在此基礎上,再為他們制定有針對性的扶貧舉措。這就是中國的精準扶貧策略。最後,這些人家解決了住房,解決了工作,孩子們也上了學。
中國共産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就要求各級執政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深入基層去真正地接觸群眾,了解百姓疾苦,解決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切實增進民生福祉。
近十年來,中國大力推進農村道路、供水、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完善,擴大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國共産黨以人民為中心,現階段尤其重要的,就是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為了能夠始終不移地向目標推進,中國黨和政府制定重大戰略規劃,多以五年、十年計。還有的遠大目標,比如建設小康社會的構想,早在幾十年前就被提出來,在一屆屆領導人更疊的過程中被不斷豐富、細化。制定中長期戰略規劃,也是中國共産黨維護人民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的表現,它使得前進的方向明確,征程不被打斷。
那麼,你一定也會想知道,這些重大發展規劃是怎麼來的。拿二十大報告來説,它誕生的第一步,就是課題組深入基層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地調研。報告起草組從去年1月開始,就按照不同的主題安排了調研任務。在此後的3個月,各課題組到各省區市實地調研了179批次,涉及城鄉社區、工廠企業等各個單位;對465個單位進行了書面調研;召開的座談會有一千多場。一次次調查研究,讓中國共産黨更加了解到實踐的發展和民眾的意見、需求,為探討改革發展重大舉措奠定了基礎。
從過去幾十年來看,中國的許多重大決策都有群眾智慧的貢獻。比如,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行的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最初的發明權就在農民;再比如,20世紀80年代初,福建省55名廠長、經理髮表了一封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內容的公開信,隨後,國家出臺了相關規定,掀起了國有企業自主經營的改革浪潮。
在中國共産黨看來,任何理論都是從實踐中來,又要作用於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證明。所以,中國共産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依靠人民”。在實際工作中,黨不斷收集民意,汲取民眾智慧,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然後面向人民進行解釋,再執行下去。這一過程中,人民的創造、意見可以再反映上來,如此無限迴圈,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
短短幾個例子,不足以窮盡“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豐富內涵。但是能看到,中國共産黨在努力實踐一條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的道路。如我開頭所説,中國取得成就的原因千千萬,但是如果沒有這樣一條道路,沒有億萬中國人民的同心同德,是不可能實現的。
中國共産黨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信念,不斷健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各項制度,使其得以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守住人民的心。
(本期專家顧問: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 田改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