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州·歷史遺跡
一、大基山北朝摩崖刻石
大基山海拔478米,自山谷至山頂分佈歷代摩崖刻石24處。
△摩崖刻石
北魏光州刺史、著名書法家鄭道昭于西元512年在此山留下寶貴題刻12處,均刻在山內險峻的摩崖之上,主要刻石有《登大基山詩》、《中明之壇》等,同雲峰山鄭道昭刻石成一體,同為國際書法旅遊專線,每年接待日本書法團體約600人次,199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神仙洞石窟造像
神仙洞石窟造像位於萊州市柞村鎮大臺頭村北寒同山之陽。洞窟開鑿于山陽半山腰巨大崖壁上,有道人修砌的小路蜿蜒可達。此地環境幽靜,風光秀麗,尤其深秋時節,楓樹紅葉,層林盡染,與古老的道家石窟,交相輝映,成為萊州最著名的人文景觀之一。
△神仙洞石窟造像
其西相連的雲峰山與其北所依的大基山,為著名的北朝“雲峰刻石”。大基山與寒同山同為金元時期全真教道士活動的場所,全真道教的活動在此世代相襲,一直延續到近代。“寒同仙洞”曾是著名的“掖縣八景”之一。
三、毛紀墓
毛紀為萊州籍人士,明代官至內閣大學士,首輔宰相。據記載,毛紀在朝為官清廉,頗有政績。毛紀告老還鄉後留下很多民間傳説,呂劇《姊妹易嫁》的主人公毛紀經上演宣傳,在齊魯大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毛紀墓石獸
毛紀死後葬于萊州城西西山張村旁的山崗之上,陵園當初規模宏大,至今仍留有石獸、石馬,皇帝諭祭石碑等。1994年曾由民間籌資進行過修復,雖不似當初規模,但也是萊州市重要景點之一。
山東萊州·非遺技藝
一、麻渠大糖製作技藝
麻渠大糖,膠東半島海港城市萊州獨有的甜食,産在平裏店鎮麻渠村,因地得名。據史料考證,麻渠大糖最早出現在500年前,代代手工相傳,是麻渠人冬閒時節主要的生活來源。
△麻渠大糖
△製作麻渠大糖
如今,麻渠村的大糖手工作坊裏,依然還在沿用最傳統的制糖工藝。因為純天然,製作工藝考究,2011年麻渠大糖製作技藝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産,大糖的製作工藝正式造冊並被保留了下來,這一甜食也成為海鮮名城萊州市的又一張風俗文化名片。
二、萊州古帆船製作技藝
萊州灣瓜拉子(古帆船)是人類沒有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漫長歷史時期,沿海漁民為生計進行捕撈、運輸等勞作之載具,是歷史、文化的延續,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該船型由於建造結構合理,抗風能力強,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因此得到萊州灣及附近沿海漁民的廣泛使用。
△ 萊州古帆船製作
△ 萊州古帆船
古帆船共由34個部分,兩百多塊木板組成。長約1.15米,寬0.4米,高1.15米,船上所有部件均按照實船的結構製作而成。這是老一輩的歷史,老一輩漁民在海上生活,積攢了多年沉澱下來的船型,將我們沿海漁民聰明才智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萊州毛筆製作工藝
萊州毛筆是掖縣的傳統工藝産品,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曾是當地四大貢品之一,清康熙年間,掖縣就有制筆作坊,從事專業生産。
萊州毛筆從選料到製成,經過選、配、墊、梳、圓、修、捋等12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擇料、水盆(分配料、提材、脫脂、梳理、順齊、清洗、圓頭、扎頭等)、修筆、刻字、包裝五個大的工序,工序中又以水盆和修筆最為複雜。
毛筆的筆頭選用東北優質大黃狼尾毛為主料,配以適量香狸尾毛、免須、獾針、貉子胸毛、羊毛、雞毛等細尾毛,經過百餘道工序,手工精製而成。
四、萊州面塑
萊州面塑是一種山東省萊州市的傳統民間工藝和特産。
△ 萊州面塑
萊州面塑俗稱面花、捏面人,是利用萊州獨特的原料資源優質小麥粉,採用傳統手工工藝製作的集觀賞和實用於一體的傳統工藝品,在萊州具有悠久歷史。有新婚喜慶、嬰兒滿月、長壽百歲、上樑大吉、逢年過節等5大類100多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