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特色産品

在希望的田野上端牢“中國飯碗”——來自東北糧倉的全國土地日報告

發佈時間:2023-09-22 14:07:05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黑龍江、吉林、遼寧糧食産量佔全國糧食産量五分之一以上,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6月25日是第33個全國土地日,記者深入三個省了解到,各地加大耕地保護力度,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不斷夯實糧食生産“根基”。農民們在希望的田野上奮力耕耘,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挖掘“黑色寶藏”新潛能

在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四方檯區太保鎮靠山村,村民宋井文在自家玉米地中挖開質地鬆軟的黑土,笑著説:“專家指導我改良了土壤,透水、透氣性好了,有效耕層變厚了,糧食産量自然也高了。”

“這塊田的土壤是典型的白漿土,翻地時把硬度高的白漿層土壤翻到耕層,導致耕層變硬、變瘦。”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彥生説,通過“秋深翻”配套“春深松”,再施用改良劑、有機肥等對土地進行改良,可以達到中等黑土的地力條件。

在遼寧省盤錦市一處稻田,綠油油的稻苗正在陽光下茁壯成長。此前,因地處遼河入海口、土地鹽鹼度高,不少農民嘗試種植水稻,産量低,只能放棄。

“我們多年來整合了深松耕作破板除鹽等多種修復治理技術,降低土壤的鹽鹼度,提升有機質含量,來喚醒‘沉睡’的鹽鹼地。”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鹽鹼地利用研究所所長李振宇説,技術人員重點突破了“土、肥、水、種”等關鍵技術,在盤錦、營口等濱海地區累計推廣300余萬畝。

綠色農業書寫“優糧”答卷

在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伯都鄉楊家村一處玉米地塊,正值農田灌溉期,一根根手指粗細的滴灌管淺埋在壟間。“有了水肥一體化技術,能實現24小時滴灌,不用擔心春旱了。”楊家村黨支部書記黃艷雨説。

“2022年,松原市玉米作物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63.93萬畝,每畝可節水50%以上、節肥30%至40%。”松原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洪生説,這種技術提升了水肥利用率,可增加玉米畝産200斤左右,還降低了化肥施用量,農業生態得到改善。

近年來,東北三省通過推廣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強化土壤污染管控,改善農業生態。

黑龍江省寶清縣朝陽村的一處農藥回收站裏,堆放著春耕後回收的農藥瓶。“這些都是我撿的,一個能賣七分錢,縣裏秋天統一回收、無害化處理。”這處回收站的管理員、朝陽村村民韓春生説。

寶清縣每年約産生270萬個廢棄農藥瓶。“2018年起,縣裏投入1500余萬元,建立了270余個回收站,回收、無害化處置農藥包裝廢棄物瓶3195萬個、810噸。”寶清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王庾亦説,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産出更多綠色優質糧。

高標準農田流青溢翠

在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招束溝鎮地宮村,今年近千畝坡耕地迎來新貌,改建的水準梯田層層鋪開,在陽光照耀下,美麗壯觀。

“這塊坡耕地,以前一下雨,土都被衝跑了。”村民李純紅説,原來想種地得爬坡。今年3月,縣裏對坡耕地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地平了,農機能上山了,省了大力氣。”

截至2022年底,遼寧省高標準農田面積累計達到3411萬畝。今年,計劃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289萬畝。

在吉林省永吉縣萬昌鎮吳家村禾谷豐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稻田裏,大片的田地方正平整,水泥溝渠嶄新整潔。

“今年合作社建設高標準農田450公頃,特別是水渠修好後,渠道保水量大、灌溉速度快,原來7天的灌溉任務現在5天就幹完了。”合作社負責人王偉高興地説。

集中連片、溝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已成為吉林省“千億斤糧食”産能建設的重要抓手。截至2022年底,吉林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400萬畝,到2025年將新建2076.75萬畝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農田建成後,開車就能去進行田間管理,方便不少。”黑龍江省勃利縣永恒鄉恒山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單慶東説。

“2022年底,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265萬畝。”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竇洪波説,今年黑龍江省將建設高標準農田840萬畝,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作者:孫曉宇武江民馬曉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