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言社語

沂源金飛洋果品專業合作社 陳丙福:支部領辦合作社 引領共富新路徑

發佈時間:2023-09-22 14:10:2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常曉姣

陳丙福,男,1970年生,大專學歷,中共黨員,沂源金飛洋果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沂源縣南魯山鎮流水鍶鄉共同體黨委書記,流水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山東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淄博市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人大代表,獲得“山東省擔當作為好書記”“山東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齊魯鄉村之星”等榮譽稱號。

沂源金飛洋果品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4年12月。合作社成立以來,在鄉村振興道路上,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大力推行“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實現了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飛躍,把昔日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建設成了年集體經濟收入80萬元、每人平均純收入2.5萬元,連續20餘年未出現信訪問題的富裕村、和諧村。合作社先後被評為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果樹學創新團隊示範基地、市級示範社等,是山東農業大學教學科研基地,第一處“沂源紅”蘋果現代栽培示範基地,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科研教學實習基地,科技部蘋果節本增效綠色優質技術示範基地。

一、為何從事農業創業就業

2004年以前,陳丙福在企業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人脈資源和財富。2004年,陳丙福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在管理好村裏事務的同時,註冊成立了山東沂源華康食品有限公司,從事桔梗系列醬菜加工和桔梗保鮮産品來料加工業務。桔梗醬菜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製作成美味醬菜食品的同時兼具保健功能。桔梗保鮮菜主要出口南韓,其在南韓市場上佔據50%的市場份額。因方向正確,企業得到快速發展,年均經營收入達到2000萬元以上,年均利潤達到300萬元以上,帶動了當地200戶農戶,戶均增收1.6萬元以上,公司被評為淄博市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

創辦公司成功之後,陳丙福不忘父老鄉親,針對村裏山多地少、村集體經濟薄弱、村裏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一些年老的村民不懂果樹管理技術、有些年輕村民不願管理果樹、大多數村民還處在貧困之中等問題。陳丙福思慮再三,毅然從自己的公司——山東沂源華康食品有限公司利潤中拿出287萬餘元,作為土地經營權流轉保底收益,創辦了沂源金飛洋果品專業合作社,帶著村民一起推動山區果園規模化經營,帶動村民共同創業增收。

二、為何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

(一)創辦原因

以前,村裏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村裏面臨大量土地撂荒、果樹老化、蘋果産量和品質下降等問題。如何改變現狀、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發揮黨組織的影響力,陳丙福認為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是最有效的途徑。合作社能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的經濟優勢以及社員群眾的能動性結合起來,實現村集體和農戶雙增收。2013年,陳丙福在深入分析村情的基礎上,經多方學習考察,最終決定做活土地這篇“文章”,堅定了要想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走集體化集約化發展道路的信心,確立了“引導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採取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建設大規模種植基地的方式,推動蘋果種植産業轉型升級,進而增加土地産出效益,帶動農戶增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二)創辦歷程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想讓村民將手裏的“一畝三分地”流轉到合作社談何容易,陳丙福、村“兩委”一班人以及合作社理事會為此制定了引導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子。“剛剛吃飽飯就開始瞎折騰!”一開始有些村民不理解。“賺了錢是大家的,賠了算我自己的。”為了穩定大家情緒,陳丙福自己先墊資,帶頭加入了合作社,並先後召開村“兩委”會議、村民代表會和黨員大會20余次,發放明白紙600多份進行大力宣傳,邀請專家為村民講解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優勢以及辦合作社的好處。經過堅持不懈地引導、深入細緻地工作,不僅本村220余戶村民願意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周邊村90余戶村民也在同意書上簽了字。2014年,沂源金飛洋果品專業合作社正式註冊成立,成為沂源縣“沂源紅”蘋果種植面積最大的合作社之一。

合作社成立後,大力推廣基地化、園區化、標準化種植方式,高標準建成了1000畝“沂源紅”富鍶蘋果示範園、500畝大榛子種植園,配套建成了大榛子深加工車間和果蔬冷藏保鮮庫;利用富鍶水資源優勢建成了富鍶草莓産業園、珍珠油杏種植園、獼猴桃種植園等5000畝富鍶農産品産業園;對基地果園進行了“水肥一體化”改造,推行節水灌溉,購買無人機開展無人機飛防打藥等,有效提升了合作社農業科技化、標準化、數字化水準,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方式,促進了農業高品質發展,實現了一二産業融合。下一步,合作社將充分利用本村“鍶”資源,依託“流水鍶鄉”品牌,發展鄉村旅遊、果品(蘋果、草莓)採摘、農家樂業務,向第三産業延伸。

三、合作社發展最具特色的環節和領域

作為合作社的帶頭人,陳丙福始終牢記自身職責和使命,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履職擔當、幹事創業,始終堅持以黨組織為引領,將合作社的發展、運營和管理納入村黨支部重點工作。富鍶蘋果基地始終堅持採用標準化、現代化生産經營模式,打造出了全縣規模最大的“沂源紅”蘋果現代農業示範園,邁出了合作社帶領群眾致富的關鍵一步;後又在上級黨委的指導下,採用“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運營,將全村的貧困戶全部吸納為合作社成員,為貧困戶實行産前、産中、産後全産業鏈服務,提升其致富能力。

為加快推進合作社可持續發展,陳丙福就乘勢而上,決定由村集體投資8000萬元,建成1000畝“沂源紅”富鍶蘋果現代農業示範園。同時他又積極對接,依託長江防護林項目,由村集體投資110萬元,建成大榛子基地500畝,栽植大榛子4.4萬株;隨後又投資為大榛子基地配套節水灌溉設施、大榛子育苗基地和大榛子加工車間各1處,整個項目實現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利潤200萬元。

為了保證示範園産品的品質,陳丙福帶領村“兩委”成員和村裏的技術骨幹,多次請教專家並外出學習,為合作社引進利用沼液沼渣、生物反應堆、水肥一體化技術,同時建立了生産資料自供系統,選用無害化生産資料,進行迴圈農業生産,生産安全優質蘋果。

果園進入盛果期後,為了更好地做好銷售,陳丙福組織召開闔作社成員大會決議,建造了可容納400噸水果的冷藏保鮮庫,並打造“沂源紅”蘋果品牌,註冊了“饞流水”品牌。只要有了品牌,合作社的蘋果就不愁賣,老百姓就有了保障,村集體就有了收入。這個果園陳丙福是沒有股份的,所以他也沒有收益,可是他卻要不停地投入,不過他從不計較。他自己常説,只要把事情幹起來,給村集體和老百姓帶來利益就行,也只有這樣,老百姓才會信任他。

收益有了,如何分配?陳丙福又開始想辦法了,他先後召開了十幾次村“兩委”會和村民代表會,決定實行“土地流轉租賃費+社員年底分紅+合作社打工工資”的利益分配方式,最大限度保障村民和集體的共同利益。按照這一方式,村民可獲得三方面的收入:一是有穩定的土地流轉收益;二是土地流轉後的村民成為合作社成員後,可按股收益分紅;三是成員還可以到合作社務工,成為合作社工人,按照市場價給予勞動報酬,增加其工資性收入。另外,基地年收益的10%歸村集體經濟,60%歸合作社用於基地正常管理運營,從而使村集體和個人利益“捆綁”在一起,助力實現雙增收、雙脫貧。村集體收入由以前的0元增加到現在的年均80多萬元,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由原來的2300元增加到現在的2.5萬元。

四、合作社人才培養工作

(一)最值得自豪或驕傲的事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合作社要壯大,技術人才是保障。陳丙福深知“人才”在合作社運營中的分量。合作社經常聘請科技人員圍繞合作社發展需要開展專項研究或指導,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重點加強新技術、新品種的培育與推廣,培養合作社果樹修剪專家21名、果樹無人機飛防操作手6名,極大地提高了合作社的種植技術水準。為了進一步促進合作社人才培養,由縣農業農村局牽線,陳丙福與山東農業大學對接,多次邀請大學專家到合作社進行教授,對果品産業新品種引進培育、先進生産管理技術推廣應用進行指導。另外,合作社吸納村裏14戶脫貧戶為合作社成員,優先為其進行技術培訓。他們中的大多數已成為果樹管理技術骨幹,結束了靠打零工賺錢養家的歷史,再也不用為了生活而四處奔波,年收入達到6萬元以上,實現了在家門口致富的夢想。

(二)面臨的最大困難或挑戰

在外人看來合作社發展已經步入正軌,並形成規模。但是陳丙福深刻認識到,合作社依然面臨著許多困難。一方面是合作社的骨幹力量學歷不高。雖然他們在農村屬於頭腦靈活、有實踐經驗的農業“土人才”,但是對於農業科技和市場經濟認識不足,發展意識不強,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高精尖管理人才缺乏。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高科技農民少,有開拓能力的人才嚴重不足,導致農業技術推廣率和生産效率不高,限制了合作社的發展。

(三)在培養合作社接班人方面所做的嘗試和努力

針對合作社年輕優秀人才匱乏、特別是農業技術人才短缺等問題,陳丙福創新建立合作社“鄉村振興合夥人”制度,以“人”這個關鍵變數激發合作社及産業發展一池“活水”。通過“鄉村振興合夥人”制度,合作社招募發展高效農業的産業合夥人落戶合作社,吸引青年人才返鄉創業的創業合夥人落戶合作社,借力金融賦能做大産業的農金合夥人落戶合作社,邀請在外能人反哺家鄉的鄉賢合夥人落戶合作社,攜手村集體連結資源的共建合夥人落戶合作社,攜手共進、合作共贏,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目前合作社已引進農業産業合夥人2位、創業合夥人1位、鄉賢合夥人2位,與山東農商銀行、省農擔建立金融合作關係。通過開展各類人才落戶合作社,合作社做到了後繼有人,為合作社規範持續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意見和建議

陳丙福認為,合作社健康持續發展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質人才,加強農村人才培訓是提升合作社人員隊伍素質的重要環節。他希望,能有更多結合實際的提升合作社人員素質的培訓內容、培訓方式;政府能出臺更加優厚的人才政策,加強經費保障,營造人才回引“軟環境”,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到農村發展,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或提供服務,從而快速改善合作社人才隊伍結構,有效提升農民合作社人員整體素質。

(作者:董紀民、王傳信、田永清、陳亮)

來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發展研究(2022)》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