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合作社風采

合作發展築牢産業之基人才活水增添發展動力——記茌平縣綠冠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

發佈時間:2023-09-22 14:05:24 | 來源:中國農民合作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耿遵珠是十三屆、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是耿店村黨支部書記,也是茌平縣綠冠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表示,他將繼續帶領村民幹好工作,努力實現鄉村振興!

如今,5年過去了,聊城市鄉村實用人才培訓學院落地耿店村,“棚二代”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稱號落地茌平縣綠冠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為紐帶的蔬菜産業鏈條逐步完善;老年公寓、文體大院、婚宴大廳相繼建成,耿店村成為鄉村振興新典範……

一、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蔬菜産業煥發新活力

耿店村距離賈寨鎮政府駐地2.5公里、茌平縣城35公里、聊城市區40公里,交通相對便利;全村人口180戶810人,耕地面積1400余畝。2002年以前,耿店村有100多個老舊大棚,村民以種植蕓豆為主,但品種單一、産量不高,大棚收入連年下降,2002年還出現了大面積死秧現象,許多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

2002年,耿店村換屆選舉,從事糧食、棉花收購生意的耿遵珠被選為村委會主任兼村支書,村民們的信任讓耿遵珠倍感高興,同時也深知肩上責任重大,他開始尋找能讓村民持續增收的路子。經過對村裏情況的考察和多方思慮,耿遵珠最終和村“兩委”成員決定繼續帶領村民種大棚,一方面是因為村民種大棚有基礎,另一方面則是耿店村能夠利用的資源只有土地及聊城市的蔬菜批發市場,在土地上做文章最有出路。因此,他帶著部分黨員幹部和村民到壽光參觀學習,並邀請了一位技術員到村裏實地指導,在示範大棚內種植黃瓜、辣椒、番茄、茄子等蔬菜,當年效益就有了提高。隨後,他鼓勵村民更新換代大棚,但由於投入大且後期效益不明朗,多數人仍持觀望態度。

為改變村民觀念,耿遵珠帶著村幹部、部分村民共30多人再次到壽光拓寬眼界,學習種植技術,更新發展理念。2003年,由村幹部牽頭,村裏開始將小土棚升級為冬暖式大棚,在種植品種上不斷改良,還邀請技術員、專家教授到村裏開設蔬菜大棚種植技術和管理講座。在這一批冬暖式大棚的示範帶動下,村民開始漸漸轉變思路,對原有的土舊老棚更新換代。

(一)以村集體為平臺,統一規範流轉土地

為解決村民建大棚但土地分散的問題,耿店村“兩委”主動作為,由村裏統一收發土地流轉金,即村民根據建大棚佔用的土地面積支付相應的土地流轉費到村,再由村裏統一將收到的租金,根據每戶應有的土地面積進行發放(1畝地=1000斤小麥)。每年5月份左右,恰逢大棚蔬菜供應季基本結束,耿店村就一片歡聲笑語,交錢的和領錢的村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二)以批發市場為引擎,激發村民種植活力

隨著大棚數量、蔬菜産量的不斷增長,地理位置不佔優勢的耿店村民,經常需要起早貪黑到周邊40多公里的菜市場進行銷售,即便有部分經紀人到村裏收購也滿足不了需求。2003年,耿店村“兩委”牽頭成立綠源蔬菜批發市場。

為解決資金問題,批發市場採取自願入股方式籌集資金,村“兩委”成員帶頭以資金入股,村委會以土地作價入股3萬元,最終籌集14萬元,入股成員37戶,建成佔地約15畝的蔬菜批發市場,耿店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銷售蔬菜,擺脫了來回奔波的勞累,而且從大棚到市場,蔬菜新鮮度高、價格也更佔優勢。目前,蔬菜批發市場由耿遵珠牽頭的3位班子成員輪流值班,聘請了2位會計負責結算,2位工作人員負責磅秤,每斤蔬菜收取收購商0.03元的管理費,平均每天交易蔬菜10萬斤左右。

(三)以合作社為紐帶,服務成員凝心聚力

村民種的菜有了好銷路,但還面臨另一些問題:從壽光引進的種苗不適宜本地小氣候,種植技術亟需專業人士指導,化肥、農膜等生産資料市場價格、品質不一等。要完善這些“配套服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耿店村“呼喚”專門的經濟組織為種植戶提供服務。恰逢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2008年8月,在綠源蔬菜批發市場的基礎上,耿遵珠又牽頭成立了綠冠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現更名為綠冠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入社成員316戶,建成第四代高標準卷簾機大棚600余棟。

合作社成立後,實行“生産在家,服務在社”的運作模式。在組織機構方面,選舉理事會成員9名、監事會成員5名,耿遵珠擔任理事長;在民主管理方面,實行“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每年召開2次成員大會,遇到重大事項均召開成員大會討論通過;在股權結構方面,每開展一項新的業務均採取資金入股形式,每位成員可在多項業務中入股,100元為1股,由成員自願入股。

(四)建強黨組織,産業鏈條走深走實

為提高蔬菜競爭力,合作社先後制定了綠色蔬菜生産操作規程及産品品質追溯等制度;從壽光引進了多個高産優質蔬菜新品種;通過高薪聘請專家、技術人員授課培訓,開設蔬菜視頻醫院等方式,強化專業技能;註冊商標“茌星”,獲得了黃瓜、番茄、辣椒三個産品的綠色認證。

為延長蔬菜産業鏈條,合作社堅持黨建引領,在下設的批發市場、育苗廠、包裝加工廠等領域或鏈條上成立黨組織,吸納年輕“棚二代”加入,參與合作社的運營和管理,實現將黨群組織嵌在産業鏈上,形成了集智慧育苗、種植服務、蔬菜批發、精包加工、冷鏈物流為一體的産供銷“一條龍”産業鏈條。

2021年,合作社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同年,合作社著力提升蔬菜大棚智慧化水準,採用水肥一體化灌溉、智慧溫控、無土栽培等技術,辣椒、黃瓜、番茄、蕓豆、茄子等品種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2022年,全村大棚數量已超700個,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4.6萬元,村集體公共積累資金超過3000萬元。

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激活産業發展一池春水

合作社的建立,帶動了耿店村80%以上的村民從事大棚蔬菜産業。通過合作社,成員可以獲得以下四方面的收入:

一是經營大棚獲得經營性收入。合作社為成員提供大棚棚膜等農資,一個棚可為成員節約200元左右;成員從育苗場購買種苗,品質有保證且省去了來回跑路的麻煩;批發市場設有檢測室,可為成員提供蔬菜抽檢服務;大棚翻新、種苗農資購買等週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成員可持股金證向合作社申請資金互助;足不出村就可銷售蔬菜,不愁沒銷路,一個大棚一年可獲得凈利潤3萬~5萬元。耿店村平均每戶有4個棚,帶動了周邊5000多畝蔬菜種植。

二是到合作社打工獲得工資性收入。家裏有大棚的農戶,每年七八月份的空閒期,就到育苗場等打工,薪酬10元/小時左右;對於勞動能力弱、沒有大棚的農戶,在合作社打工一個月收入也在2000元左右,而且一戶經營4棟以上的大棚就需要雇工,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吸引了不少周邊村婦女到合作社打工。

三是獲得股金分紅、土地流轉費等財産性收入。以2017年為例,蔬菜批發市場二次返利達股金的70%,育苗場二次返利是股金的10%,加工冷藏車間返利為股金的5%,土地轉出方還可獲得流轉費。

四是提升了成員參與合作社發展的積極性。隨著合作社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戶對合作社的信任度不斷提升,從建批發市場無人入股的尷尬境地,到建育苗場的200多人入股,再到2017年底合作社計劃種植蘋果時成員的積極參與,都體現了農戶眼界的逐步開闊、民主參與能力的不斷提升。

以農戶耿富忠為例,耿富忠承包了1個大棚,年可凈收入3萬元;作為村會計,年可收入7000元左右;作為批發市場監督人員,值班1天可獲得30元補助;在蔬菜批發市場入股1萬元,2017年獲得7000元股金分紅;流轉出8畝地,轉入5畝地,可獲得3000余元的土地流轉費。2016年,他的兒子耿志猛也返鄉從事大棚種植和農資經營,成為“棚二代”,是耿店村返鄉經營大棚的“90後”青年之一。

如今,耿店村的“棚二代”從2018年的56名增長到2022年的116名,“80後”“90後”成為種菜主力。2021年,耿店村高標準建成聊城市鄉村實用人才培訓學院,成為培養農村幹部、鄉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陣地,現已累計培訓萬餘人次,為鄉村振興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

同期,“棚二代”創業園也在耿店村啟動,將建成標準化蔬菜加工車間,年可加工凈菜3萬餘噸,有效延長蔬菜産業鏈條、提供收益的同時,將更多的青年人留在鄉村,共同建設鄉村。

三、走好共同富裕路,鑄就鄉村振興夢

如今的耿店村,衛生院、敬老院、銀行、幼兒園、小學配套齊全……夏日的傍晚,散步、遛娃、健身的人隨處可見,儼然一幅和諧的消夏圖。

從貧窮落後村發展為鄉村振興的典範,耿店村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2021年5月,包括耿店村在內的11個村聯合成立耿店新村,緊緊圍繞老百姓注重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等民生問題,著力推進區域佈局的規模化,通過土地託管等方式打破土地的村、組、戶界限,集中改善基礎設施,因地制宜發展高標準農田或大棚蔬菜、林木産業,實現特色優勢主導産業集中連片發展。耿遵珠被推選為耿店新村黨委書記,擔當起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的重任。

目前,耿店新村建起1000多畝高標準農田、500多畝果園,大棚面積從1600畝發展到3000多畝。耿店新村還幫助周邊5個鄉鎮26個經濟薄弱村建起183個“共富大棚”。耿店新村、聊城市鄉村實用人才培訓學院、綠隆農業科技園、“棚二代”創業園、沿河觀光帶、蔬菜小鎮觀光休閒區,成為打造研學遊基地、發展“鄉村振興+農耕文化旅遊”的絕佳之選,“田園綜合體”“中央廚房”呼之欲出。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耿店村依託合作社發展“棚菜”産業,吸引“棚二代”返鄉種菜,壯大村集體“家業”的奮進歷程,將鄉村振興美好的願景逐步轉變為現實,探索出一條可複製推廣、具有示範帶動效應的鄉村振興之路!

來源:《中國農民合作社》2023年8期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