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強調以人為本,以孝為先,善事父母,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愛護。孔子的教育思想輝映史冊:他提倡有教無類,主張因材施教,實行啟髮式教學,培養出了眾多優秀人才。他通過教學活動整理古代文獻,為中國文化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論在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中,從未有人像孔子一樣,一個人影響一個家族的千年興盛,一個人鑄造一個民族的文化品格。孔子的族人傳承2500餘年,號稱“天下第一家”,至今已繁衍有82代。族譜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1999年開始了新中國的第一次孔氏家族修譜,全世界範圍內孔子後人已達三百萬人。 圖:孔子 圖:孔子行教像 圖: 《尼山》:尼山原名尼丘山,一代聖人孔子誕生在這裡。尼山位於曲阜市城東南30公里,海拔340余米,山頂五峰連峙,惟中峰為尼丘。據《史記》記載:孔子父母“禱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揚遐邇。 圖: 《俎豆禮容》:俎豆,常用在盛大的祭祀典禮上。“禮容”則是祭祀的禮儀動作。相傳孔子五六歲時,觀看過一次郊祭會,印象很深,此後便時常把家裏的盆盆罐罐收集起來,扮演主祭人的模樣行事。母親顏氏問:“小孩子怎麼玩這種遊戲?”孔子説:“我這是在學習呢!”母親顏氏説:“你這麼認真學習,難道長大了去做管廟的官嗎?”孔子仰起臉説,“我不做管廟的官,我要像父親那樣,做個人人敬仰的大夫。” 圖: 《職司委吏》:孔子成年後,曾做過季孫大夫家的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也就是管理倉庫進出賬目的小官,孔子做事認真,稱量、算數、記賬都很準確。 圖: 《魯國大治》:魯定公九年(西元前501),51歲的孔子被魯國國君任命為中都宰(地方官)。通過一年的努力,孔子將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條,政績十分顯著。魯定公十一年,孔子正式擔任魯國大司寇,並在全國進行改革,魯國由此大治。 圖: 《退修詩書》:孔子四十二歲時,魯定公當政,季孫氏僭越公室大臣們,掌握了祭祀、征伐等國家政事,孔子看不慣這種禮崩樂壞的局面,不求做官,專心修詩書,定禮樂。而此時的弟子門人卻越來越多了。 圖: 《杏壇禮樂》:在山東省曲阜市孔廟的大成殿前,有一棵挺拔高聳的檜樹,相傳這是孔子與弟子們整理古代文獻的地方,序《書》、傳《禮》、刪《詩》、正《樂》、讚《易》,所以杏壇成為孔子萬世立教的第一聖地。 物:孔子世家譜 物:孔子聖跡圖 物:論語(清刻版) (圖片及展品由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