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館概覽
新聞快訊
臨展介紹
館藏薈萃
展館介紹
建設歷程
社教活動
視頻點播
服務指南
新聞快訊 |  

專家眼中的“博物館的力量:潛力與能力”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 | 來源:國家文物局公眾號
5月18日,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的力量:潛力與能力”主題論壇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在國家文物局、湖北省博物館舉辦,8位嘉賓進行了深入研討與交流。我們採擷了發言的精彩片段,分享給大家(按會上發言順序)。


李群:在復興征程中匯聚博物館的力量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博物館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懷下,在全體博物館人的接續奮鬥下,中國博物館日益成為服務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滿足公眾需要、增進國際交流的重要力量。他強調,要完善博物館體系佈局、加強藏品徵集管理、加大研究闡釋力度,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凝聚文明傳承的力量。要堅持正確政治導向、提升展示陳列水準、深化青少年教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增強教育啟迪的力量。要落實國家戰略、深化融合發展、鼓勵改革創新,立足時代、促進發展,釋放服務社會的力量。要善於“走出去”, 長于“引進來”,交流互鑒、求同存異,發揮文化交融的力量。

安來順:三年來國際博物館領域應對變革的“三駕馬車”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博物館已經和正在經歷一系列變革,導致博物館領域對其社會使命、職業倫理和行動領域的諸多有價值的討論。針對這一現狀,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安來順從三個方向分享了今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全體大會將完成的博物館定義修訂、調整《職業道德準則》、制定《2022-2028戰略規劃》三個主要議題,對博物館變革的形勢作出回應。

“三者側重不同,但內在關聯緊密。一方面希望對全球博物館發展起到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另一方面希望向全社會闡明博物館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獨特的專業貢獻。”安來順説,博物館定義,旨在盡可能包容地對各類博物館機構的性質、定位和核心功能領域提供基本指導,併為各國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博物館相關法律、政策提供參考。儘管定義本身不是嚴格且一成不變的,但其專業導向性和政策借鑒性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安來順認為,職業道德準則,是為博物館機構及其從業者建立一套共同的價值體系,作為一種自覺選擇、自我約束的道德工具。它可以在法律和政策出現“空白期”的時候,彌補這種滯後性,還可以幫助博物館及其從業者在各種利益關係中找到自己位置,對“可做、不可做”“該做、不該做”具有重要實踐指導意義。

“而戰略規劃則回答了未來三年ICOM希望實現的目標、這些目標對博物館及社會的重要性、ICOM承擔的責任以及衡量目標實現程度的標準,可以視為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博物館的行動框架,對各國博物館結合自身實際確定工作方向具有借鑒意義。”安來順説。

劉曙光:中國博物館協會與博物館可持續發展

“如何發揮好中國博物館協會的作用?這是一個我們要認真思考通盤策劃的事情。”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表示。

劉曙光介紹,四十年來,中國博物館協會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在全國文博考古機構的大力支援下,穩步發展。四十年來,協會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研討活動、組織實施科研課題研究、編輯學術出版物,在推動博物館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中發揮核心作用;緊跟文博行業發展動態,及時研究行業所需,積極引導博物館的規範化、專業化發展,在促進博物館行業專業化健康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持續組織實施不同層次和類別的培訓課程,多渠道加強博物館從業者專業能力建設;配合國家行政管理的改革,在標準研製、行業評估、資質認定等事項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引導和規範博物館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在構建政府與博物館業界的良性互動中發揮紐帶作用;不斷拓展博物館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參與國際博物館決策和管理事務,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和舞臺。

為更好發揮中國博物館協會的作用,為中國博物館事業高品質發展作出新貢獻,劉曙光認為,在以後的工作中,中國博物館協會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做博物館改革發展的爭先者,要大力倡導嚴謹求實、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提倡經世致用與知行合一的應用性研究,要努力做好政府主管部門的參謀和助手,構建好行業主管部門與業界的紐帶和橋梁,要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社團組織力和專業化水準,要努力保持和發展中國博物館協會與國際合作的良好態勢,要更加積極主動地關注中小博物館、行業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的成長與發展,積極主動地吸引文物、考古、遺産保護以及社會力量參與、支援博物館事業發展。

熊召政:博物館是文物的家

湖北省文聯名譽主席、知名作家熊召政結合自身尋訪元大都的經歷,講述了元大都建造的歷程與城市建造的特點,並分享了尋訪《燕然山銘記》的奇特經歷。

“從烏蘭巴托到燕然勒石碑所在地杭愛山,大約七百公里,這一路沒有高速路。越野車只能像烈馬那樣,在茫茫戈壁中謹慎地擇路前行。進入杭愛山中,但卻無法找到燕然勒石碑的具體位置。絕望之時,忽然有一匹白馬出現在一處山口,待車走近,它就在車前頭給我們領路,後來又突然消失。在白馬的消失處,遠遠看到一個蒙古包,在當地人的帶領下如願尋到了燕然勒石碑。”熊召政回憶説。

這一段經歷至今仍讓熊召政記憶猶新。熊召政説:“我到過很多地方,每到一個國家、一座城市,參觀那裏的博物館是我必備的行程。在每一座博物館、每一處文保單位都讓我看到了文物的力量。”

“在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時代,我們都可以看到祖先留下來的遺物,他們可以是一尊雕塑、一件器物或一座廟宇,讓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精神的投射,感受到中華文明根脈的博大精深。”熊召政認為,愛我們的祖國,必須尊重歷史,珍惜存世的文物。博物館是文物的家,有了這個家,我們的文物才得以安全的保護,而這些文物則是博物館力量的來源。

周洪宇:新時代博物館踐行育人新使命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洪宇從教育角度講述了如何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力量”。

周洪宇認為,新時代博物館應踐行實踐育人新使命,這是博物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特色,成為培養廣大青少年新型課堂和新型學校的迫切需要,是新時代賦予博物館的新使命。從受眾需求看,人民群眾對博物館的關注和參與度越來越高。根據報告顯示,2018年,在館校合作的大框架下,全國各級各類博物館與中小學校聯合舉辦了約26萬次專題教育活動,博物館不僅在教化社會大眾方面發揮著作用,同時在培養青少年方面也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與作用。

“博物館如何成為培養廣大青少年的新型課堂和新型學校?”周洪宇認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造的“小先生制”應該在當今的博物館教育中進行借鑒併發展。“自1994年以來,上海開展了‘當代小先生’評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而近年來,湖北省武漢市在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小先生”活動中,進行了積極行動,大膽探索,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引導少年兒童樹立遠大志向、培育美好心靈,推動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協同育人。”周洪宇介紹。

基於此,周洪宇建議,應該推行全國性的“新時代博物館小先生行動”,以更好服務於新時代實踐育人的迫切需要。具體實施上,周洪宇説,要完善頂層設計,建立協調機制,全面規劃設計,突出實踐育人,要先試點後推廣,廣泛開展活動,要積極搭建青少年實踐教育成果交流平臺,不斷改進完善,要注重國際交流,加強傳播引領,真正將博物館辦成培養廣大青少年的新型課堂和新型學校。

吳向東:打造莊嚴精神殿堂 彰顯紅色展館力量

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館長吳向東以“打造莊嚴精神殿堂 彰顯紅色展館力量”為主題,分享了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在傳承紅色基因,彰顯紅色場館獨特優勢和重要力量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吳向東介紹,紅色是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也是黨史展覽館的主基調和主色調。無論是風格樣式、結構外觀,還是功能設置、內涵底蘊,都注重運用紅色元素,反映紅色足跡,體現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在黨史展覽館,“信仰”一詞是有形有感、可觸可知的。《信仰》主題雕塑、馬克思珍貴手稿、陳望道翻譯的《共産黨宣言》等,充分展現了信仰的力量。

“黨史展覽館全面展現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的偉大成就,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繫和魚水深情,為廣大人民群眾了解黨的歷史、表達對黨的感情提供了重要場所。”吳向東説,黨史展覽館既見人見物、更見思想見精神。李大釗同志就義時的絞刑架,方志敏同志滿懷赤誠的《可愛的中國》手稿,趙一曼同志在犧牲前給兒子“用實行教育你”的遺書等,讓人們看到了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吳向東表示,黨史展覽館突出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在展陳方式上,黨史展覽館運用雕塑畫作,注重情景設計,用好三維空間,打造互動項目,做到既簡潔樸實、莊重大方、大氣耐看,同時立足新時代,運用新技術,創造新體驗,實現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目前,黨史展覽館成為學習傳承黨的光輝歷史的重要載體,成為廣大幹部群眾的精神家園和精神殿堂,成為面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共産黨故事的重要依託。

方勤:博物館的力量,人人可及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結合湖北省博物館工作的實際,從五個方面分享了對博物館力量的體會。

博物館是歷史的記錄者和保存者,也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博物館是人們的終身課堂。”方勤説,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在愉悅享受藝術之美同時,受到在學校課堂和書本上所不見的教育與熏陶。更讓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主動走進博物館,據不完全統計,走進博物館的年青人,比例高達七成,這是博物館所發揮的獨特教育力量,也説明博物館已深深走進我們的生活,人人可及。

方勤表示,博物館更重要的使命,是如何更好地發揮在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梁作用。科研、高品質展覽和社教活動的推出,是題中應有之意。而在疫情影響的當下,博物館用獨特的方式,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宅在家裏看展覽”是一種獨特的文化享受,成為疫情中一道靚麗的風景。今後,博物館要通過我們的努力,積極擁抱資訊時代,融入科技智慧,在展覽、社教等領域不斷創新,讓文物活起來,發揮博物館擁有巨大的潛力和影響力,更好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交流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博物館在這方面發揮著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湖北省博物館與多國進行展覽交流,文明的交流拉近了彼此心靈的親近。“我在莫斯科配合展覽作了一個講座,來自聖彼得堡、西伯利亞等地的學者、年青人為此專程來到莫斯科,一曲以三千年編鐘演奏的俄羅斯民歌《小路》,讓大家心動不已,從中我們看到了博物館在文明交流中的巨大能量。”方勤回憶説。

薛紅:堅持文化自信 守望精神家園

2015年中國博物館協會“十佳志願者之星”、湖北省商學院旅遊管理學院副院長薛紅分享了她在過去十幾年裏,參與博物館志願服務的歷程和思考。

“十幾年來,我保持著每週一次的頻率,參與湖北省博物館的志願服務,主要是為遊客提供講解、引導、諮詢等服務,也做一些禮樂學堂的教育活動,還為志願者團隊做一些管理、培訓等工作。”薛紅説,從2009年報名加入湖北省博物館志願者團隊,我從沒有覺得我做這十幾年的志願服務是很考驗意志的事情,實際上,博物館就在那裏,它有著一種魔力,讓我不由自主地向它靠近。

在多年的志願服務期間,薛紅曾遇到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觀眾。“她那天上午偶遇我講解,聽完後已近中午。她問我,下午還講嗎?我説下午2點講瓷器展廳。結果下午在瓷器展廳門口,我就看到她蹲在門邊靠墻處等著我。原來,為了不與我錯過,上午分開之後,她就來到了瓷器展廳,一直在門口蹲守到現在,哪也沒去,連飯也沒吃。她的執著深深觸動了我,讓我感覺自己的責任更重了,如果不能講好文物的故事,怎麼對得起像她這樣的觀眾的殷切期盼。她感慨遇到我,在武漢感受了美好的一天,我何嘗不是因為遇到她,也體驗了美好的一天。”薛紅回憶説。

談到博物館的力量,薛紅認為,博物館的力量是歷史的力量、經典的力量、藝術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共用的力量。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向公眾敞開了胸懷,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作用人的身心,塑造人的品格,鍛鑄人的精神。博物館也不再局限于作為保存舊知識的場所,它為觀眾提供學習、討論、探索創新性的實體和虛擬場所。今後,我們要更好發揮博物館的力量,做解讀歷史,傳承文明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