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館概覽
新聞快訊
臨展介紹
館藏薈萃
展館介紹
建設歷程
社教活動
視頻點播
服務指南
新聞快訊 |  

《北京晚報》專題報道:從女性生活變遷看近代中國百年巨變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 | 來源: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北京晚報

近代中國,百年激蕩。身處時代風雨中的女性,在文明的洗禮中覺醒。她們走出家門,接受教育,投身社會,追求平等,身份由女兒、妻子、母親逐步疊加上女國民、新女性、女戰士。這些艱難漸進的成長和點點滴滴的變革,如涓涓細流,最終匯聚成勢不可擋的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巨大洪流。


圖片

正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展出的“風尚與變革——近代百年中國女性生活形態掠影”展覽將這一過程進行了生動詮釋。展覽通過300多件展品,講述了女性婚姻與家庭的逐步文明、身體的解放與服飾的演變、教育發展與職業生涯的變遷,透視近代中國女性生活投射的歷史鏡像以及她們身後新舊更疊的時代圖景。


觀展亮點

· 不同年代結婚證書見證婚姻走向自由


從鴛鴦禮書到婚書再到結婚證書,在“家庭與婚姻”展廳,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這些見證美好愛情的紙頁。一張張薄紙,折射的是生活百態,也隱藏著解讀時代的密碼。

比如,展出的一張清代的鴛鴦禮書是傳統婚俗中訂婚的憑證。在那時,雙方確定聯姻後,選定吉日,由男方備下彩禮並向女方家送禮帖,帖子上面會寫有男子的生辰八字;女方接貼後,用新筆新墨寫上女子的生辰八字,送回男方,即算正式定親。

在這小小的憑證上,我們能隱約看到包辦婚姻的痕跡;隨著《祝文明結婚》歌曲響遍大街小巷,婚姻自由深入人心。這時候的結婚證書上也有了官方的印記,結婚證書上官方的印記反映,婚姻批准權出現了向政府部門集中的趨勢,婚姻慢慢由傳統向現代、由不自由向著自由的方向轉變。

展廳裏展出的一張有些昏黃的離婚證書成了婚姻自由的最好佐證。證書上方,分兩行寫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離婚登記證”;紙頁中心位置,記錄著離婚雙方的姓名和離婚事由。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該條例是中國共産黨第一次以國家名義對婚姻立法,正式確立了婚姻自由的原則;1934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又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在確立婚姻自由的基礎上,明確廢除包辦強迫和買賣的婚姻制度等。“中央蘇區的婚姻變革是一場深刻的婦女解放運動,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對舊式婚姻制度進行全盤否定。”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研究館員、策展人左燁説。


· 8張證書還原女性職業成長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被封建禮教束縛在家庭圍欄中的中國女性,開始活躍在工農商政各個領域,參與到社會生活之中。展廳中,8張關於楊先知的證書,成為女性接受教育、投身社會的縮影。








8張證書分別是楊先知短期小學教員師資訓練班結業證明書、國立女子師範學校畢業證書、楊先知的獎勵證明、楊先知四維學校以及遊府西街國民學校的聘書,以及楊先知的甄選合格證明書。

一個女性的成長經歷便由此栩栩如生地在觀眾面前再現:楊先知,生於1920年,1936年從附設于簡易鄉村師範學校的“短期小學教員師資訓練班”結業;1944年從國立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受聘于四維學校,任教期間因“教導兒童至為熱心,成績彪炳”而受到嘉許。1947年受聘于遊府西街國民學校。

關於楊先知,人們知道的只有這麼多,再也查不到關於她的更多資訊。“這就是一個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普通的女性,這樣一個女性是千千萬萬女性的縮影和代表。”

· 何香凝《菊花圖》展現革命家堅貞氣節

提起何香凝,大家都知道她是著名政治活動家、女權運動先驅,但是她的“美術家”身份或許有人並不知曉。此次展覽特別展出了一幅何香凝創作的《菊花圖》。

圖片

畫面上,菊花筆致圓渾細膩,色彩雅逸,意態生動。該畫是何香凝贈送給柳非杞的禮物,菊花上方,兩人共同好友柳亞子的題跋將畫作背後的故事講完:柳非杞十分喜歡何香凝的畫作,曾從1941年前後開始多次誠意求畫。奈何時局動蕩、戰火紛飛,何香凝等人一路顛沛。這幅畫最終於1944年創作完成。由此也能看出,該作品得來實屬不易。1947年,柳非杞旅居蘇州期間,將該畫贈與友人以示紀念。這段流轉過程也被柳非杞在畫面的留白處記錄下來。此幅作品的整個流傳過程由此得到了完整呈現。

“何香凝很多的作品都已經被收藏了,這種有著確定來源和明晰流轉過程的作品在市面上很少見到。”左燁介紹,菊花在冰天雪地中仍可傲然綻放,何香凝或以菊明志,表現革命者的堅貞氣節和頑強鬥志。


觀展解碼

· “1號展品”奠定敘事基調

步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件清代晚期金漆木雕“仁義禮智信”構件。該件展品上下以人物故事圖裝飾,中部鑲有“仁義禮智信”五字,雕刻線條流暢俊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雖經百餘年洗禮,仍然流光溢彩、引人注目。

圖片

左燁介紹,該金漆木雕構件為非完整件展品,其原形態暫不可考;然而,雖是一件“殘件”,它卻是整個展廳裏左燁覺得最滿意的一件展品。

提及與這件展品的邂逅,左燁仍難掩激動。她回憶,該件展品徵集自廣州文物商店,是自己在結束原計劃工作後,在店中閒逛時無意間發現的。這一“意外之喜”讓左燁和團隊的策展思路頓時明晰起來。“當時團隊對於展覽的構想還僅停留在‘近現代’這一歷史時段上,但對於從何種角度切入百年變革仍在尋找思路,這件金漆木雕恰好直觀呈現了我想表達的主題。”左燁説,這一主題便是近代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力求掙脫封建禮教束縛,追求獨立平等的思想觀念變革。千百年來,儒家傳統“三綱五常”思想塑造了男女間極不平等的家庭關係,清朝末期,思想解放潮流開始不斷衝擊封建禮教,新舊思想的交鋒蕩滌了“三綱五常”中的封建糟粕,但其中“仁義禮智信”的精華部分卻得以延續發展。在百年後的今天,這五個字仍然對塑造中國人的價值觀和家庭美德觀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左燁看來,這件不完整的文物恰恰隱含了對“三綱五常”的揚棄,成為中國社會轉折時期的一個真實精妙的隱喻,奠定了整個展覽的敘事基調。

· 9成以上展品首次在京亮相

“為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的事業而奮鬥”落款為周恩來;“民主國家一切事情都要由人民做主”落款為董必武;“為人民服務”落款為王若飛……展廳內,一本寫滿革命家題詞的紀念冊格外引人注意,該展品標注為“沈琬紀念冊”。沈琬為何人?為什麼一大批名人意為其揮毫潑墨?

左燁介紹,沈琬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沈安娜”,她曾以速記員的身份潛伏于國民黨高層十余載,在危機四伏、險象叢生的環境中,憑藉勇氣和智慧源源不斷地為中國共産黨提供情報,曾被譽為“按住蔣介石脈搏的人”。

這些題字,題寫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老人一生視若至寶。上個世紀80年代,老人將題詞的複印件送給了一位新華社記者,後又輾轉到了一位有心人手中。

一次,精心保存了這些複印件的有心人與左燁偶然間聊到這些題詞。對方聽説左燁正在籌備的展覽之後,便主動提出,將其無償捐獻給博物館。這時,距離展覽開幕還有不到一週的時間。這件展品也由此成了展廳中最“年輕”的展品。

值得一提的是,該展覽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的展出可謂是一場“回家之旅”。此前,展覽曾先後在無錫、桂林、昆明、上海等地展出,收穫諸多好評。與前幾次展出相比,這次在家展出的展品類別最為豐富,很多展品是博物館壓箱底的“寶藏”,是博物館十多年來所徵集、收藏文物的一次集中展示;其中,9成以上展品是首次在京亮相。

· 變臉換裝一秒穿越時光隧道

只要伸伸手,瞬間就能“換”上古裝,搖身一變成為“古代仕女”。展廳中,“變裝換臉小互動”讓很多觀眾流連。該互動裝置依託人工智慧技術,以四件旗袍作為變裝素材,觀眾可以在不同場景和服飾間切換,一把過足“穿越癮”。照片定格後,體驗者還可通過掃描二維碼將“試粧照”保存留念。

同樣讓觀眾玩兒得不亦樂乎的還有“紅色緞繡百子圖帳”版華容道。紅色緞繡百子圖帳是一件館藏文物,大紅色鍛底面上,嬉鬧遊戲的兒童活靈活現。此次展覽將該展品進行了數字化處理,供觀眾進行不同難度的挑戰。“我們希望這些互動能提高此次展覽的趣味性,同時讓觀眾在遊戲中對展品有更深入的認識。”左燁説。


【觀展提示】

展覽地點: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一層展廳


票價:免費


展期:2021.11.27-2022.02.27


參觀方式:“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提前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