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攝影人眼中的脫貧故事”攝影展 “聽她的故事”分享會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舉辦

2020年10月17日是我國第七個扶貧日,也是第二十八個國際消除貧困日。由中國女攝影家協會、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主辦,中國婦女雜誌社、人民網圖片頻道協辦的“女攝影人眼中的脫貧故事”攝影展“聽她的故事”分享會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舉辦。邀請展覽圖片中的主人公和女拍攝人代表分享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前光,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館長蔡淑敏等出席。

蔡淑敏指出,此次攝影展展出的巾幗脫貧故事,展示了我國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彰顯了中國婦女在消除貧困中發揮的“半邊天”作用。女攝影家們拿起相機,走進貧困地區,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用鏡頭見證歷史,記錄下一張張洋溢著幸福和喜悅的笑臉。這些故事承載著中國婦女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決心和幹勁,極大地鼓舞廣大婦女全力參與脫貧攻堅偉大事業。

中國女攝影家協會主席呂靜波介紹了本次展覽有關情況。來自四川省雅安市、河北省張家口市、黑龍江省尚志市、北京市門頭溝區的圖片故事中的主人公代表,講述了在脫貧攻堅中的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我們作為脫貧攻堅這一歷史任務的參與者、奮鬥者、見證者,在做一件值得付出、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中國女攝影家協會女攝影人代表,分享了拍攝過程和心得體會,她們表示從脫貧攻堅女性帶頭人的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將鼓舞自己用鏡頭繼續記錄脫貧攻堅中的偉大事業,記錄中國婦女的動人事跡。

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前光向女攝影家贈送畫冊。

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館長蔡淑敏向脫貧致富領頭人贈送婦女兒童事業發展、家庭教育的圖書。

全國婦聯組織部、宣傳部、發展部,中國女檢察官協會、中國女畫家協會、歐美同學會婦女委員會、中國人才研究會婦女人才專業委員會、中國旅遊協會婦女旅遊委員會、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女規劃師委員會等單位代表,圖片中的主人公、拍攝者以及新聞媒體記者等50余人參加活動。分享會由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曾祝、中國女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劉濱分階段主持。

故事分享

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寶峰彝族鄉杏家村駐村第一書記何文芳(烏各布吉嫫):我是生長在大涼山的彝族孩子,2006年大學畢業後,我就來到了雅安市滎經縣工作。2018年5月組織選派我擔任“第一書記”時,我的第二個孩子剛滿1歲零10個月,由於我的丈夫在西昌經商,長年不在家,我只得從老家請來父親幫我守家看孩子,家庭實際困難還是很大的。我克服了來自家庭的重重困難,全身心投入到了整個杏家村的工作中。到村後,我走村串戶、火塘“擺夜話”,制發聯繫卡,不到一個月時間,遍訪村裏所有的農戶。全面掌握了杏家村産業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較差,群眾思想觀念滯後,自信心不足的現狀。針對這種情況,我及時向鄉黨委彙報,積極與村兩委商議,耐心徵求群眾意見,制定了抓好基層戰鬥堡壘建設,拓寬鄉村公路、增加茶山便道、加強水電配套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方案,大力引進高山有機茶發展特色産業,依託“四好”創建轉變村中風氣、緊抓“農民夜校”教育培訓、提升群眾的生活品質和致富能力的幫扶措施。

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女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毛曉初:經過滎經縣相關部門的推薦,我認識了滎經縣寶峰彝族鄉杏家村“第一書記”何文芳。見面後我們沒急著去拍攝,而是面對面聊家常、聊工作、聊脫貧攻堅、聊工作與家庭的關係等等。通過深入的交流、我找到了對她的拍攝思路:就是一個彝族女幹部對祖國、對人民的情懷,對脫貧攻堅這場戰役的認識和責任。這種情懷和責任來自她外婆、一個彝族老共産黨員對她從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來自一位女性、一位母親對家人和兒女的眷戀。她把這份情誼轉換在了自己的脫貧攻堅工作中,轉換成了自己作為“第一書記”的責任,轉換成了自己對杏家村村民的日常。為拍攝她的工作鏡頭,我冒著洪水橙色預警天氣進山、遭遇車禍後、仍開著爛車到了杏家村進行拍攝,拍到了雨中何文芳協助村民過橋的鏡頭。

河北張家口沽源縣閃電河鄉黑山嘴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會敏:我所幫扶的黑山嘴村位於張家口市沽源縣,地處河北壩上最北部,與內蒙古交界,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黑山嘴村是深度貧困縣的深度貧困村。走在村裏街道上,看到的是搖搖欲墜的土坯房、破舊不堪的土院墻、坑坑洼洼的入戶路、滿大街的牲畜糞便。駐村兩年多來,我和我的隊員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把環境變美。我們千方百計爭取省、市、縣各級幫扶資金2000余萬元,實施了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二是把産業做強。立足黑山嘴村有草原、有濕地,夏天氣候涼爽、平均氣溫17.9度,旅遊資源豐富的實際,我們引入社會資金6000余萬元按照4A級標準打造集觀光、採摘、休閒娛樂為一體的草原神畫生態旅遊項目。三是把班子建好。我們協助搞好換屆選舉,配齊配強兩委班子成員。同時,建立健全村民代表會、村監會、婦委會、紅白理事會等規章制度,制定實施村規民約,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有效提升村務治理水準。

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理事、河北女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張家口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趙佔南:幾年來,我跟蹤拍攝了近百位張家口的扶貧幹部。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河北省深度貧困村——張家口市沽源縣閃電河鄉黑山嘴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的王會敏。在跟拍王會敏時,時時被她雷厲風行的作風、樸實無華的人品所感動。一個常年在省城工作的女同志,離開家人,來到偏遠的貧困村,擠在一間辦公與住宿混用的小房間裏。壩上的冬天十分寒冷,氣溫時常在零下40度,做飯用的水凍成大冰塊,不能開火,可她一住就是三年。父親去世,她沒能盡孝;女兒高考,她不能陪伴。在人生的重要時刻,她選擇把大愛留給了黑山嘴村的鄉親們,全心全意地投身到黨的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如今的黑山嘴村,村子變美了,環境變好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我鏡頭中的她,堅毅勇敢,謙遜低調,心靈純凈,富有犧牲精神。

黑龍江省尚志市黑龍宮鎮永久村駐村第一書記汪國傑:2017年6月,組織上安排我到黑龍宮鎮擔任駐村扶貧工作,任永久村駐村第一書記。第一次下鄉,到永久村時,看到村裏的狀況特別是看到貧困戶家的狀況,我的心痛了。這完全顛覆我下鄉之前的想法。同時我也深深地感覺自身壓力增大,身上的擔子沉重。我知道,把扶貧工作做好,就得真正為百姓做實事,辦實事,把百姓當家人,把自己當村裏人,這樣百姓才能信服。就這樣我穿梭于大街小巷,走家串戶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活。雖然為村民陸續做了些小事,比如幫助村民看病、解決家庭糾紛等,可村裏的百姓是善良的,真誠的,他們也願意和我説話了,家裏有什麼大事小情的,有什麼難事也找我嘮嘮,把我這個外來人當成自家人,我也漸漸地融入這個大家庭裏了。現在的村裏擴建了村部、安裝了路燈,有了文化廣場,栽上了綠化樹,吃上自來水,村裏的村容村貌變了,村風好了。

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理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人大信訪辦主任劉博欣:拍攝那天,汪國傑她們拉著我,一屯兒一家的拍。一路上,她如數家珍的介紹每一家的情況,那種開心感動著我,讓我難忘、心疼的那個瞬間,我至今都忘不了。我問她:你當了女駐村幹部,是不是就顧不上自己家裏人了?她停頓了一下,説,姐啊,你給我打電話説要來的時候,正好是我母親燒五七,然後,就是眼淚。女駐村幹部也是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她們的父母也年邁生病,需要她們服侍;她們家人的生活,也等著她們做飯、團聚;她們肚子疼的時候,也想喝杯熱水,多在床上躺一會……可是接受了駐村工作,卻成了村兒裏的“活雷鋒”、幫扶工作的“幹將”。從駐村那一刻,她們把困難戶裝在心,以黨員的人格魅力、以女性的慈母胸懷,溫暖貧困戶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點燃他們幸福生活的火種。最美的人,是我們攝影人鏡頭中最美的模特,為時代造像,是我們攝影人的天職,我願用我手中的鏡頭,説好脫貧故事。

北京布韻傳奇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門頭溝京繡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人王惠芳:看到家鄉的姐妹們仍然處於貧困之中,因家鄉産業結構調整後,留守婦女們就業無門,除照顧老人孩子就是圍著麻將桌消磨時光。我覺得肩上多了一份責任和信念:想辦法帶領鄉親們脫貧。為了帶動家鄉的貧困姐妹增收,在家鄉齋堂、清水、門城地區,成立了三個巧娘工作室。我反覆琢磨,最後想到了手工編織和手工刺繡。一來自己有這方面的愛好,二來家鄉有很多姐妹很多有手工製作基礎,最重要的是不出家門就能幹。2012年,在清水鎮成立了“彩藝星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2013年又成立了北京布韻傳奇手工編織合作社。根據市場變化需求,我不斷研發新産品,産品種類越來越多,涉及手工編織、手工刺繡、絲綾堆繡、手工串珠、傳統剪紙等多種民間手工藝,並以做工精細,配色華麗,形象逼真、靈動可愛、設計巧妙等特點贏得了市場。多年的誠信贏得了社會讚譽,被北京市婦聯認定為北京巧娘手工藝研發基地,榮獲北京市扶貧協會扶貧協作獎和愛心奉獻獎、全國婦聯巾幗建功標兵等稱號。

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考委員會委員李寧:第一次見到惠芳大姐,我就被她的故事所吸引,深深為她的“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所感動。一對農民伕妻的行動,改變了一群人的命運。她們夫妻二人放棄自己已開創十多年的事業,抵押房産貸款回鄉重新創業,就為了家鄉那些走不出家門的貧困婦女。刺繡是中國幾千年曆史文化長河中一朵絢爛的浪花,惠芳大姐讓這朵浪花,盛開在了山區眾多貧困婦女的家中,成了她們脫貧增收居家就業的好幫手,姐妹們靠自己的巧手居家就能為家庭帶來收入,實現脫貧。十幾年的奔波與付出,倆人的身體都出了問題,每天吃一把的藥,但在帶動貧困婦女脫貧之路上她倆依然沒有停下腳步,並把她們的經驗和技藝推廣到了河北、內蒙等多個地方,幫助更多的貧困婦女早日走出貧困。

中國女攝影家協會會員、四川女攝影家協會會員陳懿:每個人都是一個悠長的故事,而作為一個攝影師,能做的就是用鏡頭,將大山深處這些質樸人們的故事記錄下來,讓更多大山外的人們觸碰他們淳樸的靈魂。同為女性,我對彝族婦女的生活格外關注。我在拍攝過程中,認識了很多彝族的婦女,這些看似柔弱的布拖女兒,為了嶄新的未來生活,也投身到了新家園建設的工作中。白天,她們是平凡的家庭婦女,操持家務,料理農活,照顧老幼。同時,她們忙碌的身影也穿梭在脫貧攻堅的施工現場。她們和工地上的漢子們一起搬搬扛扛,從未叫過苦累。因為能給新家建設幫上忙,她們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到了新居落成,分配新家的那一天,她們的笑容更是讓我的相機從未放下過,讓我尤為記憶深刻的是我那天拍到的一個布拖阿婆,對著手裏象徵新生活的紙張露出苦盡甘來一般欣慰的笑臉。布拖曾經是個偏遠孤僻的地方,如今,在脫貧攻堅工作的努力下,布拖縣城煥然一新,新修的布拖公路寬闊漂亮,通向大山之外,歡迎山外的來客。

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理事、丹東女攝影家協會主席王娟:我用鏡頭記錄下貧困婦女創業扶貧的動人故事,也捕捉了一些貧困地區發展變化的感人瞬間。我拍攝的張春鳳,她不僅自己創業,搞食用菌種植,在丹東地區把食用菌企業經營得風生水起。而且她特別有思想境界,用她的技術和熱情,幫帶食用菌種植戶脫貧致富,發展鄉村經濟。現在,她推廣帶動了周邊鄉鎮2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個家庭農場,200多戶種植戶,發展食用菌種植基地5000余畝,直接和間接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500余人,戶均年增收近萬元。她還為農民舉辦技術培訓班,熱心公益事業奉獻愛心。可以説,她已成長為新時代新農村的科技人才。

中國女攝影家協會會員、寧夏攝影家協會會員李雪:由於吃水難、行路難等自然生存條件,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興隆鄉、馬高莊鄉的1085戶4780名村民在政府的幫助下,移居至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從此擺脫了山區“靠天吃飯”的困境。2016年,緊挨同利村建設了“扶貧紡織車間”,為村內留守婦女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至此,從旱垣走出來的婦女們由農民變成了工人,從“田間地頭”轉身為“紡織能手”。因為車間就在村旁,每天在種田做飯、照顧老人孩子的同時還能賺錢養家,實現了她們新的自我價值,生活有了新的希望,人生也有了新的目標。她們都有著自己的奮鬥目標,而這樣的奮鬥一定與幸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