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千年的彝族民俗、令人震撼的古樸純美、熱情似火的彝族風情、內蘊深厚的彝族文化…… 10月17日,由中國民族博物館策劃,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協辦舉行的《走進彝人世界——彝族文物藝術展》在北京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拉開帷幕。 該展覽以雲南、四川地區彝族的服飾、漆器、銀器、宗教器物等200余件實物為主要展示內容,通過“五彩霓裳”、“匠心之作”、“萬物有靈”三個篇章,呈現出西南彝族人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 其中,“五彩霓裳”篇通過不同材質布料、款式花紋和工藝技巧的服飾和紋樣,介紹了彝族服裝飾品從簡單到複雜的自然發展變化。彝族服飾從僅以滿足人們驅寒保暖、遮羞蔽體的需要為目的發展至今,不僅布料越來越好,花樣越來越多,工藝越來越精湛,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審美成為彝族人對服飾的又一重要需求。彝族服飾款式因年齡、場合、等級、地域、支系區別而不同,目前全國彝族服飾不同款式有300余種,通常按地域劃分為:大小涼山、滇西、滇中、滇東南、滇東北、黔西北六大類。 “匠心之作”篇展出了55件具有鮮明彝族特色的漆器與銀器。彝族民間工藝品包括漆器、銀器、刺繡、彩繪、木雕等,在我國民間工藝中都是為世人稱道的,尤其是漆器、銀器更是獨具匠心。相傳彝族漆器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早期彝族先民為了適應遊牧生活,在生活實踐中使用不易破碎的木、皮質器皿並得以推廣,隨後對木、皮質器皿進行美化修飾推動了彝族漆器工藝的産生和發展,其中以四川涼山地區的彝族漆器工藝最為著名。彝族銀器種類豐富,除了常見有銀佩飾,還有銀制的酒具、食具、裝具、刀具、馬具等實用器。彝族銀器的紋飾雕刻一般使用陰刻、鏤空、鑲嵌工藝,日月星辰、花鳥草魚、山川樹木等自然紋樣和各種幾何裝飾紋樣交叉使用,刻畫流暢,整體圖案和諧。 “萬物有靈”篇還原了彝族人民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彝族人深信“萬物有靈”,他們把自然界的一切都人格化、神聖化,對宇宙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宗教活動主要是占卜、祭祀和巫術等。從事宗教活動的主持人有畢摩和蘇尼,他們是人與神鬼之間的溝通者。此處展出了彝族舉行宗教活動時,畢摩和蘇尼所使用的法器、面具等。 據悉,本次《走進彝人世界》選取具有彝族代表性的實物進行展示,最大限度的表達彝族優秀文化藝術的意涵,為彝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以及傳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次展覽使用幻燈片集中播放彝族服飾、節慶、手工藝製作、宗教儀式等圖片,最大限度還原一個完整的彝族人民生産生活狀況,也為觀眾參觀提供更為整潔寧靜的環境。本次展覽注重對彝族文化藝術元素的提煉,彝族“三色一世界”的色彩,服飾、漆器的紋飾等在展覽中多有體現,使得觀眾在獲取展覽文化資訊的同時也能獲得更多的視覺享受。 彝族文化內涵深厚、特點鮮明、色彩絢麗,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彝”——中國古代青銅重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政府以“彝”字命名今天的彝族,既是寄託對彝族豐衣足食、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也是對彝族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而多彩的表達。 據了解,中國民族博物館一直致力於民族文化遺産的收藏、研究、展覽、保護和傳承。隨著工業時代的發展和城鎮化腳步的加快,彝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保留受到了影響,為此近年來中國民族博物館不斷加強相關文化的保護與文物徵集,目前已有豐富的館藏彝族文物和大量彝族圖片、視頻資料的收藏,為開展彝族文化研究和文物展示構建了物質基礎。 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館長鄧麗,中國民族博物館館長顧群,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副館長劉華彬,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張志文,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蒞臨參觀。 本次展覽展出至11月15日。 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館長鄧麗蒞臨參觀 中國民族博物館館長顧群、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副館長劉華彬、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張志文、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參觀展覽 展廳場景 彝族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