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館概覽
新聞快訊
臨展介紹
館藏薈萃
展館介紹
建設歷程
社教活動
視頻點播
服務指南
館藏薈萃 |  
黎族骨簪

image.png

黎族骨簪  清

通長19釐米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藏


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世居民族,骨簪是海南黎族的傳統頭飾之一,主要存在於海南黎族“潤方言”“美孚方言”和“哈方言”中。骨簪形制多樣,有人形骨簪、素面骨簪、四叉骨簪等。

館藏黎族骨簪為潤方言雙人形骨簪,由牛骨刻成,填黑色染料,白地黑紋,通體扁平,整簪猶如劍形,簪首分出雙柄,主紋飾為兩尊側面戴高帽(頭冠)人頭像,下刻太陽紋、魚紋、水波紋、十字紋、圈點紋等紋樣,圖案繁複,刻飾精美,兼具固定發髻的實用價值和裝飾美觀的審美價值。

黎族插戴人形骨簪的習俗源於對祖先的崇拜。傳説,骨簪上部頭戴高帽的頭像是一名叫貢嘎的部落頭人,他英勇善戰,為百姓排憂解難,是古時黎族民間崇拜的首領,為了使後代不忘這位黎族英雄,民間藝人便將貢嘎的形象刻製在髮簪上,以示紀念。一説簪上的人頭像是古代神話中主管打雷的神,俗稱雷公。

此外,骨簪中所刻的動植物圖案和幾何形圖案,還體現了黎族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等觀念。骨簪的圖譜紋樣從內容到展現形式都源於黎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堪稱雕刻在發髻上的“文化密碼”。


image.png

館藏雙人形骨簪結構示意圖


黎族骨簪經選骨、洗刷、脫脂、截料、整形、磨制、鑽孔雕刻、裝飾染色等多道製作工藝刻製而成,反映了黎族歷史悠久的民間骨雕技藝。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七“黎人”條就有對黎人骨簪的記載:


image.png


至今,黎族的制骨工藝仍是研究黎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2021年,海南白沙黎族骨器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同黎族織錦一樣,成為了海南黎族重要的文化符號。

館藏黎族骨簪為清代作品,造型獨特、花紋精美、做工精巧,是黎族潤方言骨器雕刻技藝的代表。


掃描二維碼,了解更多館藏精品故事。


image.png


撰稿:何月馨